近来,“砸锅卖铁”这一掷地有声的词汇在众多地方政府的文件当中屡屡现身。
这一轮所谓的砸锅卖铁,其核心任务实则在于“化债”。地方政府举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前些年很多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地区,有些建设的高楼大厦林立,感觉经济在腾飞,其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实则均为债务。
举一个例子:被抓的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2013年到2017年,推动兴建了23个旅游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
这些项目每一个远看都成群连片、规模浩大;靠近一看,有的人迹稀少、冷冷清清,有的经营停滞、大门紧锁,有的甚至成了半拉子工程,荒草丛生。
而李再勇当初为了建这些项目,不顾当地财政实际承载能力盲目举债,仅债务利息一项就给国家造成了9亿余元的重大损失。他主政六盘水的三年多里,当地新增债务达1500亿余元,给当地留下了极其沉重的包袱。
他说了,要是让他自己还钱,他肯定不去举债,主要是由政府还钱,所以他才敢这么干,因为几年他就走了,把债务留给下一任,正因为谁都可以不负责任,才导致今天的“过紧日子”和“砸锅卖铁”。
欠债还钱,很多企业就是被这种债务拖垮,现在到了还债攻坚期,但由于某些地方于化债进程之中,依旧在寻觅各种迂回之法,仅仅企图做做表面文章,而未能触及根本症结。
有一些城投机构,将化债资金,不知以何种方式转化为企业的营业收入,粉饰财务报表,继而继续向银行谋求贷款。
说白了,这无疑是一种以新债还旧债,凭借未来的债务来清偿当下的债务,试图将当下的难题拖延至未来再行处理。
上级部门已然洞察到了这类现象,这决然不是化债工作的初衷所在。故而提出要求,此次化债,务必要“砸锅卖铁”,亮出全部家底,真正达成降低债务水准的目标。
对于地方而言,若要清偿债务,必然需要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然而当下最为突出的难题在于:收入呈现出日益萎缩的态势。首先,土地出让方面的收入出现了大幅滑落。房子无人问津,土地难以售出,这无疑是个重大难题。其次,其他消费范畴的税收同样在逐步降低。
在缺乏收入的情况下,能够拿得出手的,唯有自家的底子了。倘若继续敷衍了事,借新还旧,若干年后债务的隐患只会越积越大,待到那时便会陷入难以收拾的局面。
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砸锅卖铁之举,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与此同时,砸锅卖铁,还蕴含着另外一层深意:不能再允许李再勇类似的干部出现。
你所欠下的钱款,自身想方设法去解决,解决不了,只有免职追债,别人不会替你承担责任。
那么“砸锅卖铁”究竟要砸谁的锅、卖谁的铁?
首先是前些年依靠负债构建的各类资产。像是商业楼盘、居民住宅、铁路、公路等等。把这些资产加以整合打包出售或者租赁给其他资本方,获取收益用以偿还债务。
其次是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这属于惯常的操作手段,针对亏损的国企,进行并购整合,该裁减人员的就裁减人员,以缓解现金方面的压力。
第三就是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的福利待遇以及行政单位编外人员的薪资报酬。
体制内的寒冬已来临,清贫的日子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