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黄鹤楼有着不解之缘,他曾在此处写下很多诗篇。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语浅情深,道尽了他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
还曾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李白流放途中,经过黄鹤楼时所写,短短四句令人不忍卒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常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在仕途一道上,却是妥妥的失败者。
他很早的时候便有鸿鹄之志,但是一直到了40多岁,才得到唐玄宗的召见,混了个“翰林待诏”的职位。
但是没多久,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后来在安史之乱中,他卷入了李璘案中,被流放夜郎。
夜郎大概在现在的贵州一带,而李白当时是在浔阳(江西)被捕。
从浔阳到夜郎的途中,经过江夏的黄鹤楼,登上高楼,凭栏远眺,想到西汉时期同样被贬的贾谊,又听到了悠悠笛声,一时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诗歌首句以贾谊曾经的遭遇来抒发身世之感。
贾谊是西汉名士,曾被贬长沙,途经湘江时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赋》。
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屈原和贾谊同列一传,两人都是满腹才华,空有报国之志,却怀才不遇。
历朝历代很多文人在失意时,都曾以贾谊自比。
例如刘长卿第二次被贬时,在贾谊故居写下“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道尽了天涯沦落人的悲痛之情。
还有李商隐的《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将壮志满酬的愤懑之情写到了极致。
而李白此时被流放夜郎,其遭遇比起贾谊有过之而无不及,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如果说第一句表达的是诗人被流放的悲愤之情,那么第二句“西望长安不见家”则道尽了他对朝廷,对国家的深深眷恋。
宋人李觏有诗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大概便是脱胎于李白这句诗吧。
长安是当时唐朝的国都,与江夏隔着崇山峻岭,迢迢千里,云雾茫茫,即使登上黄鹤楼最高处,也看不到。
可李白依然“西望长安”,他在另一首诗《登金陵凤凰台》中,也曾言“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见他对长安的眷恋有多深。
而他对长安的眷恋越深,便越能反衬他此时流放夜郎的悲痛之情。
在他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之际,黄鹤楼中传来《梅花落》的笛声,“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听着这悠悠的笛声,诗人的心境更加悲凉,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这里的“落梅花”,一语双关,既是指古曲《梅花落》,也是指李白的想象之景。
高适在《塞上听吹笛》中,也曾写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但是李白这里显然更加凄凉。
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其背景是冰雪消融的春季,有“梅花落”很正常。
但是李白这里是“五月”,而且是农历五月,已是夏日,何来梅花?
“五月落梅花”不禁让人联想到六月飞霜,给人一种凛然生寒的感觉,诗人的凄凉心境由此可知。
李白年轻时,也曾写过另一首听吹笛的诗歌,“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彼时的他虽然也思念家乡,但是诗风却是清新俊朗,潇洒飘逸。
可是写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时,心境已不复当年,短短四句令人不忍卒读。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评价这首诗“凄远,堪堕泪”,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