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精明能干的刘备,为何会生出一个“傻儿子”刘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8 14:56:35    

提到后主刘禅,你会想起什么?"扶不起的阿斗"?还是乐不思蜀?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刘禅都是一个不思进取、安于享乐的败家子形象,影视剧也是这么演的,但随着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很多人开始给刘禅平反,觉得他其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一直被世人误解。侦探君觉得,了不起的君主还不至于,但最起码不是小说和电视剧中那样昏庸无能,如果说他是一位"笼罩在父辈光环下的无为守成之君"可能更加恰当。

先来说说"乐不思蜀"这事,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送到洛阳,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摆下酒宴,让一班歌女跳起蜀地歌舞,席间蜀汉旧臣纷纷落泪,只有刘禅一人说说笑笑,司马昭就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笑嘻嘻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刘禅的秘书郤[xì]正觉得这太丢人了,就把刘禅叫出来对他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下次再问起您,应该留着眼泪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我心里难过,无日不想念。"

果然,司马昭又问了刘禅同样的问题,刘禅照着郤正说的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司马昭听完说:"这好像是郤正说的啊!" 刘禅故作惊讶道:"对啊,就是郤正教我的。"此言一出,哄堂大笑。最初看到这个片段你可能会觉得刘禅没长心眼,但你回味三秒钟,仔细品一下这段话,你觉得刘禅这段表演高明吗?是不是比他爹当年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失匕箸"那段反应还要快呢?你可能要说这不过就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赶巧了,刘禅本来就这么傻,那你可就错了,刘禅不仅不是个傻子,反而打小就特别聪明。

刘禅出生于荆州,生母是甘夫人,甘夫人是刘备在小沛时纳的妾,所以刘禅并不是嫡子,至于是不是长子嘛,学界也是有争议,据说他还有个哥哥,但不管怎么说,刘备之所以将刘禅当做继承人培养,不是因为他的出身,而是确实天资聪颖。诸葛亮就曾跟同僚夸过刘禅,刘备听说了非常高兴,对刘禅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连丞相都夸赞你天分极佳,远远超过期望,我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后来刘禅继位,诸葛亮还夸赞说:"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是出了名的不会拍马屁,这足以说明刘禅最起码不是电视剧里傻里傻气的形象。

但"天资聪颖"的刘禅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却是一个"烂摊子",经过荆州失守和夷陵之战后,蜀汉已元气大伤,之后诸葛亮和姜维前前后后又发起16次北伐,真的是"益州疲弊",但刘禅竟然能占据西南一隅,做了四十年无为天子,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可见他并不是无能之辈。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刘禅是一个特别乖的孩子,刘备白帝城托孤,诏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就"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和诸葛亮达成了一种政治默契,诸葛亮是实际的政府首脑,带领百官管理国家事务;而刘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负责一些面子工程。刘禅自己也说"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我就负责祭祀就好了,其他国家大事都由诸葛亮来负责,这与现代社会的"责任内阁制"非常像,但在古代十分难得,因为权力谁不想要呢?历史上托孤的有很多,但真能君臣和谐的又有几个呢?你说是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也好,或者是刘禅对自己的认知清楚也好,结果就是在刘备死后权力过渡得很平稳,虽然不断北伐,但蜀汉百姓过的也还算安定。

在刘禅的放权下,诸葛亮开府治事,大权独揽,成功化解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让力量弱小的蜀汉在成都立住脚。他平定南中,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兴修水利,发展贸易,使蜀汉一度出现"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盛景。人们往往只记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却忘了其身后任人信人的后主刘禅。

横向比较曹魏和东吴的托孤,就知道二人的君臣关系有多难得。曹叡托孤司马懿和曹爽,结果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东吴孙权晚年昏聩,临终将年仅10岁的幼子孙亮托付给孙弘、诸葛恪、孙峻等大臣,结果孙权一去世,诸葛恪就将素来不和的政敌孙弘诛杀,此后独揽朝政,引起孙吴宗室不满。于是孙峻又设下一桌鸿门宴,在帷帐内埋伏士兵,将诸葛恪斩杀,并夷灭其族。孙吴就此开了内讧的先例,此后朝政混乱,国力日衰。尽管诸葛亮也曾打压朝中一些不利于己的重臣,如同为顾命大臣的李严,但蜀汉的执政班子整体上都相当稳定。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孔明灵位送回成都后,刘禅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又素服发哀三日。刘禅伤心不已,甚至哭倒在朝堂之上。很多人以为这是刘禅装的,其实心里早就对诸葛亮不满,所以群臣主张为诸葛亮立庙他才没有同意,当时就有很多人这么想,丞相参军李邈就上奏说:"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注意,这里都说诸葛亮"狼顾"了,跟司马懿的评价差不多,而且还将其比作西汉吕氏、霍氏等外戚,可以说是居心险恶,可是刘禅看到这份奏疏什么态度呢?二话不说,将李邈处死,而李邈也是刘禅在位期间唯一亲自下诏诛杀的人,可见在刘禅心里,对诸葛亮还是十分尊敬的,跟光绪对待死去的多尔衮可是完全不一样。

而且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对诸葛系进行清算,蒋琬、费祎都是诸葛亮临终推荐给后主的继任者,刘禅如果对诸葛亮的安排不满,大可提拔自己的亲信,可他却根据孔明的安排,先后任命蒋琬、费祎主持朝政。除此之外,董允、姜维等文臣武将也是诸葛亮生前赏识选拔的人才,之后也得到后主重用。从这里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位心胸宽广并且爱才惜才的君主。

刘禅掌权后并没有膨胀,像某些皇帝一样胡来,他虽然也想为爱鼓掌,充实后宫,但只要臣子一劝谏,刘禅马上就改,再也不提这事。当然后来也宠信内侍陈祗和黄皓,但其实并没有因此而造成哪个忠臣被诬陷杀害,反而起到了政治平衡的作用。难得的是,刘禅心里明白黄皓不过"趋走小臣耳",可见他是一位心中有数、深谙政治的皇帝。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诸葛绪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率主力驻守剑阁,与钟会对峙,但精通山川形势的邓艾偷渡阴平,攻破绵竹,直奔成都城下。此时打肯定是打不过了,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投降或者拼死。至于逃跑或者固守其实都是不现实的了,实力对比已经摆在那了,如果是你这是怎么选?拼死一战当然保全了名声,只是可怜了百姓;投降当然会背负骂名,但保全了性命,也保了一方百姓周全。说实话,如果这个选择交给我,我不知道该怎么选,也不知道哪个选择是对的,我只知道后世都骂刘禅没骨气、败家子,而当地老百姓还是很怀念刘禅的,南北朝时兴建刘禅祠和武侯祠分列于刘备的昭烈庙两侧,一直到宋朝庆历年间才被拆毁。

其实我挺好奇,如果刘禅死后去见刘备,问他爹邓艾兵临益州城下他该怎么办?刘备会不会想起当年自己侵占益州,围困刘璋之时,刘璋说的那些话:"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

纵观刘禅的一生,当了四十年的皇帝(在历史上属于在位时间最长的那一批),我不能说他是一个昏君,因为他没有残害大臣、贪恋美色、昏庸误国,但我也不能说他是一代明君,因为他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了不起的功绩。我只感叹成王败寇,他生错了时候,如果生在太平盛世,也许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