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换到婚姻上也合适: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有人说幸福的婚姻使人长寿,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没有走进婚姻的人渴望走进婚姻。可一旦走进婚姻,婆媳关系,养育子女,房款车贷就可能是一地鸡毛。婚姻幸福不幸福,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婚姻宛如围城,有人伸出半只脚来,外人连忙劝和劝离,看似帮忙,但也可能是帮倒忙。
知道“有情人终成眷属”,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也要明白“大难临头各自飞“,你看那《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里就说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经营婚姻真的是一门一辈子的学问。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人际交往复杂,思想多元化,互联网推波助澜,使交友便捷自如,这当然是进步和文明的表现,但同时也为婚姻带来了考验和诱惑。出轨、小三,离婚、再婚,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了。
最典型的情况是:原配和丈夫辛苦打拼下家业,妻子人老珠黄,小三趁虚而入,原配就忍不得小三摘果子,产生了好多怨妇,而丈夫却埋怨妻子不理解自己。于是大家就会想起那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古代与现代社会不同,奉行的是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一方面,女人很少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婚姻也是由父母指定的。婚姻是很现实的,女的相夫教子,男的养家糊口。至于感情,多是婚后培养的,结婚前谁也不了解谁。
因为古代男性(有钱的当官的)可以三妻四妾,这对于女性来说非常不公平,如果嫁错汉,那可能一生就要毁了。妇道贞洁的这套东西就成了女性的枷锁。我曾经看到过一篇写古代节妇的文章,丈夫去世后,年轻的妻子领着幼儿独守空房。每到深夜难眠,就在床边撒下一把豆子,然后一颗一颗捡起来,以此排遣漫漫长夜的寂寞。
在男权社会下,男子更多的奉行大男子主义,如同刘备所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古代的婚姻对妇女而言有太多的束缚,遏制她们接触外界,了解社会,从消极意义上维护了家族的稳定。
有人认为女人昏了头才结婚,好像一时糊涂上了贼船,一回首已是百年身。可我们不戏说,看点正宗的东西。婚,的确由女和婚构成。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许慎的意思是说,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女方就称为婚。其实相应的,男方就称为姻。古代的婚姻,不指男女双方,而是指的双方家庭。
《史记·项羽本纪》里说“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这里婚姻就是儿女亲家的意思。
许慎还引用《礼经》中的说法,认为女属阴,所以要在黄昏嫁娶。也就是白天是阳,夜晚是阴,我们老祖宗办什么事都讲究五行阴阳,与此可见一斑。东汉经学家郑玄有个更详细的注解。
《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鴈(雁)”。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刻漏)为昏。”
也就是说,婚姻的婚,古代本作昏,女字旁是后加的昏和婚是古今字,古人认定的结婚时间就是黄昏(太阳落山后三刻)。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结婚不用乐,不像今天吹吹打打,搞结婚仪式非常热闹。为什么呢?
《礼记·曾子问》说:“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
又说:
“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意思是说,对于女方而言,要三天不能熄灭烛火,这是对女儿出家的相思。对于男方而言,要三天不奏乐,因为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孝敬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礼记·郊特牲》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为什么不祝贺呢?就是考虑到人事代谢,父母操劳辛苦,时日不多,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
所以整个看来,古人把结婚看得很严肃,不奏乐。
关于婚字为何从昏,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有抢婚制度。古代部落中的男子不能娶同一部落的女子,所谓同姓不婚。只能娶其他部落的女子,这就出现了抢婚。在人类学家泰勒的《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中就提到这一现象。
婚也就是趁着黄昏,用夜色作掩护,抢得对方部落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在
《易经·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易经·贲卦》六四爻辞也提到: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匪寇婚媾“,不是土匪打劫,而是来迎亲(抢亲)的。这可以认为是古代抢婚的一种例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抢亲后来成为一种表演形式,只是做做样子。并不是真正的抢,事先男女双方已经同意结婚。
附带说一句,在金文中“婚”字写作“闻”,是个假借字。
古代有五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又称“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其中夫妇关系是第一位的,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尤为古人所看重,具体的要求就是“夫妇有别”,就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易经·序卦》里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古人赋予了婚姻更多的社会意义。
《礼记·昏义》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故君子重之。”
也就是说,婚姻是为了祭祀祖宗,传宗接代,在以血缘为核心的古代家族社会里,人们秉持的是敬天法祖的观念,没有比这更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宗法观念的淡漠,人们追求更加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比如独身),婚姻也解开了沉重的传统枷锁的束缚,结婚不是为了生孩子,男女双方更多的关注共同的爱好,真正去找到自己心仪的人。特别是女性独立自由的地位增强,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男女有别的格局早被打破了。
但是随之这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旧有的婚姻关系不断解体碎裂,并不一定带来建设性的和谐婚姻,加上一些西方文化宣扬的个性主义侵袭,现代人的婚姻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色彩,好多人迷失而不知归路。平心而论古代的婚姻也并非一无是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要有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