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闺怨》也是当今写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6 08:08:21    

淡淡地春光从窗帘间隙泼洒进来。其时,一个少妇独坐在深闺里,静静地带着一丝期许,勾勒着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岁月山河。相思为何物,她却是不知的。她浅浅的笑着,似乎在笑手中之书中描绘的女子,愁眉如许。至于自己,那是心有所待,并不觉得有什么忧愁与空虚。

对着一面铜镜,她描眉,画黛,搽粉,施朱。然后在换上着一袭薄柔的裙衫,今天的春光似乎更加明媚美好,非常适宜登上楼楼去观赏一阵悄悄来临的春。她心中想着,春天都已经悄然到来上了阁楼,在边远之地的他的归期应该也不会太久了。

柳叶扶风,撩拨了谁的心事?她不禁忆起当初。当初,与他依偎杨柳下,任那红肥绿繁的缘分,在爱情的纸上仄仄平平。如今,杨柳依依,她却无人可以依偎。

她以为,男子在世,当有一番作为。国家强盛如斯,去了沙场,很快便可归来。她甚至以为自己是一个不一样的女子,为了成全他的事业,可以放下长相厮守的美好。

可是,突然间,她觉得他错了。当她看见阡陌间、河堤旁的嫩嫩杨柳色,她便明白:功名浑可忘,唯不忘相思。她最渴盼的,从来不是他能拜将封侯,而是他在身边,彼此相伴。那才是真正的岁月静好与两情相悦。

望尽天涯路,归期不可知。她有点后悔了。其时,斜阳慵倚阑干侧,似在低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么一段长长的抒情文字,描写的就是一位闺中少妇的幽怨与相思,显得有些又臭又长,如果你读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你一定会有同感。

《闺怨》

唐代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是的,是的,上面这段文字便是@梵羲读书 对王昌龄《闺怨》一诗所做的诠释,虽然会让人嫌弃又臭又长,但至少浅显易懂,能帮你迅速理解四句诗二十八字所蕴含的思想与意境。

诗人王昌龄起笔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梵羲读书在年少时读到这句诗的时候觉得很是突兀,为何见了杨柳便生悔意?及至读书渐多,才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柳”谐音“留”,有劝君留下之意。这才省得,原来,诗中女子见了杨柳,方才幡然醒悟:当初怎就未曾留住他呢?

此句诗之所以动人,在于诗人以无情写有情,杨柳本是无情物,却因女子心生悔意而有了情感的色彩,正应了那句“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的话。

一位独守空房的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忧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闺怨”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题材,主要集中于唐朝时期,因其内容特性,被统称为“闺怨诗”。闺怨诗书写的主要对象为古代民间的弃妇和思妇,如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等,多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许多男子从军远征,欲在边塞立功建勋,一展抱负。王昌龄即是在此背景下创作此诗的。

此诗题为《闺怨》,开头却“不知愁”,因“忽见杨柳”而“悔”,从而呼应“闺怨”,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将诗中女子的心理变化真切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手法颇为高明。

王昌龄虽以边塞诗闻名,其闺怨诗亦有独到之处,在继承六朝时期闺怨诗华美艳丽、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及形式美的同时,摒弃了不良文风。《唐诗摘钞》评王昌龄《闺怨》云:“闺情之作,当推此首为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虽是闺怨之作,诗人却别有怀抱,含蓄、曲折地表达了对当时朝廷对外出兵、战事频起的不满,流露出对天下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憧憬。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反战人士。

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浓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许多非医疗体系的女性,可能也包括医疗体系内女性,希望另一半是个男医生。我个人认为,医生这个职业其实并不适合婚姻长期发展。5+3+3+3 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规培。年少时,穷困潦倒;熬到大佬时,妻子已容颜憔悴。面对身边的各种诱惑,又有多少人会念及当初结发之情。“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说的便是如此吧。

这句诗还是类似于嫁入豪门的媳妇的生活写照:生活无忧(闺中少妇不知愁),不用担心房贷啥的;每天的生活就是化妆加看风景(春日凝妆上翠楼)到了一定的时候总有新的发现 (忽见陌头杨柳色)而心里有所失落(悔教夫婿觅封侯)。

所后悔的仅仅是觅封侯的夫婿吗? 应该还有失去的青春,本该能奋斗的人生,精彩的经历,以及老了以后的追忆。

在股市里,一般挖空心思、刻意去找所谓“潜力股”、”黑马股”,想玩高阿尔法策略的,多数都会输钱,而且很累,劳而不获。反倒是一些老老实实买指数基金的,收益不错。

真正的“潜力股”,且不说数量稀少,估值合适、性价比高。映射到婚恋市场,就是男方的行情一般,并没有因为“潜力股”的特质而特别抢手,因而能被普通女生挖到宝的就更少。

绝大多数都是平凡的普通男人,平凡的相貌,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人生。很多吃定了女生的“挖潜力股”的心态,而定向包装的各种渣男、烂心大苹果,倒是比比皆是。

潜力股”这种说法,实际上也是对男性的物化,把有血有肉、有说有笑的人,物化成一份现金流权益(俗称“饭票”)。而现在男性越来越佛系,并且未来的少子化、超级老龄化、阶层固化的社会,食草男、各种不婚不育宅男,也会越来越多。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男青年,对“潜力股”这种充满“供养者”色彩的赤裸裸的功利字眼,也越来越反感。

幸福的婚姻多是“门当户对,势均力敌”的。所谓“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当潜力股飞黄腾达、展开主升浪,你却人老珠黄、C浪阴跌漫漫无期,就不怕有套利者趁虚而入?

当然多数夫妻还是忠贞不二、能够守住底线的。但大量高收入行业、高端人士,都是没什么时间陪伴家人的,加班的加班,出差的出差,大致如是。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一座座光鲜靓丽、金碧辉煌的围城。

荣华富贵固然令人向往,但充满细节感的生活也很重要,那种花前月下的浪漫,那种“你在,就好”的满足感,更是幸福的渊薮。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写出了很多女人的心路,也是现实中的真实写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