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阿尔巴津人 :为清朝军队服役的俄罗斯士兵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0 09:37:08    


清末民初,以旧帝俄军人为骨干的白俄军团涌入中国。这些白俄军因其强大的战斗力,曾受雇于众多中国军阀,一度对中国北方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些白俄军团的前身,则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大帝时期,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俄罗斯佐领”。

有朋自远方来

清初在东北亚地区就和俄罗斯帝国有了交集



八旗部队是清朝重要的军事机器,它的组成来源十分复杂。既有操阿尔泰语系的满洲人、蒙古人、布里亚特人,也有大批改旗换帜的汉人,甚至还有少量藏人和穆斯林。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都将这种现象,视作多元帝国的特征。

加入八旗部队的俄罗斯士兵,被母国同胞称之为“阿尔巴津人”。和后来的白俄军团一样,第一批投靠清朝的俄罗斯士兵也是流亡者。他们分别是于1648年、1666年进入中国东北的吾朗各里和伊番等人。这些人原本是俄国的哥萨克军人,因为犯法不得不潜逃到中国境内。


早期在远东的俄军基本上都是哥萨克团体



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欣然接受了流亡者的效忠。这不仅让天朝上国的颜面有光,更能够利用他们来了解外部局势。

1683年7月,从雅克萨城出发的一支哥萨克部队,在精奇里江和清军发生激烈战斗,被俘31人。通过此役,康熙又注意到了哥萨克拥有的很强战斗力,遂将他们编为隶属镶黄旗满洲下的第4参领第17佐领,俗称“俄罗斯佐领”。


曾有数批哥萨克因各种原因而被编入八旗



优渥的待遇

清军也看中哥萨克的战力而将之迅速吸收



俄罗斯佐领建立之初的人数很少,根本达不到1个佐领最低标准兵力。为了加强俄罗斯佐领的实力,康熙后来又将1684年、1685年招募和俘虏的哥萨克都补充进去。为了能够让这些外籍士兵诚心向化,康熙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

根据康熙的命令,俄罗斯佐领享受的待遇远超同旗的其他佐领。基本工资方面,俄罗斯士兵和满洲士兵大致相当,每年都能够领取48两银子+240斗谷物。除此之外,清廷还会按年度给俄罗斯士兵发放四季的衣物,并给他们雇佣仆人打理生活琐事。在政治方面,俄罗斯佐领同样享有特权。按照今天俄罗斯佐领后代的回忆,俄罗斯佐领的头人只能由俄罗斯人充当。


清廷希望用哥萨克来加强自己的直属部队水平



八旗是以户为最小单位的,俄罗斯佐领也不例外。刚来的俄罗斯士兵大多是光棍和鳏夫,是清廷给他们组建了家庭。清廷蛤在京城划出一片专属住宅区,令每个俄罗斯士兵都能获得自己的房屋和配套的家具。

住房的刚性需求解决后,清廷还给俄罗斯士兵迎娶了中国妻子。但嫁给俄罗斯士兵的中国女人是被羁的罪犯,她们的品德不比丈夫要高尚多少,而背后又有清廷的支持更显得跋扈。她们时常呵斥和殴打丈夫,特别是当丈夫不愿意膜拜中国偶像的时候。


八旗军在北京城内的驻扎分布



相比北京的花花世界,荒凉的西伯利亚实在无可比拟。很快,俄罗斯士兵就彻底融入清朝军队中。他们剃掉了飘逸的长发和大胡子,仅在脑后保留一条精心梳理的长辫子。笨重的毛皮大衣和兽皮靴子亦被弃之不顾,代之以皇帝恩赏的长袍马褂和缎子鞋。他们中有些人迅速掌握了中文,可以轻车驾熟地和八旗满洲及汉军谈笑风生。

虽然若干年后,一些念旧的俄罗斯士兵曾向来华的俄国大使透露归国的愿望,不过却遭到俄使的严词拒绝。他表示只能带回这些叛国者的尸体。不管怎么样,俄罗斯士兵在北京定居已成定局。


俄罗斯佐领被分配隶属于镶黄旗



发挥光和热

俄罗斯哥萨克们首次构筑的 雅克萨城



不过俄罗斯佐领没有在北京享受多久,就被重新派往西伯利亚作战。1684年,伊番秘密潜回黑龙江流域,招降了部分雅克萨城的守军。从而削弱了雅克萨城的防御力量,并取得了关于雅克萨城的大量情报。为清军主力攻克雅克萨城奠定基础。

1685年,俄军重返雅克萨故地,黑龙江流域狼烟再起。这一次,俄军的准备十分充足,不仅人数是之前的两倍,甚至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就修筑了设施完备的防御工事。


遭到清军大举围困的 第二代雅克萨城



同年4月5日,康熙命令清军又一次出征雅克萨城。由于俄军负隅顽抗,清军久攻不下,艰苦的围城战役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双方都没能决出胜负,直到俄罗斯佐领第二次出现在雅克萨前线。

当苦苦支撑的俄军看到清军的队列中出现自己的同胞,他们的战斗意志便瓦解了。因为俄罗斯士兵的劝告,城内的俄军决定放下武器投降。


雅克萨的守军在为清军服役的同胞面前投降


两次雅克萨之战结束后,清俄双方对于边境争端不再诉诸武力,更倾向于使用外交手腕解决。俄罗斯佐领仍旧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有很多人服务于理藩院,在清俄外交交涉中担当清方通译。甚至是成为俄罗斯文馆的师资储备,为清朝培养了一批早期的俄语人才。

至于语言能力较差的俄罗斯士兵,则负责训练其他清军使用火绳枪的技艺。


清军在人力和资源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



腐化和没落

北京东正教堂内的 阿尔巴津人



俄罗斯佐领没落的速度非常惊人,跨度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如同其他20万进入中原的八旗士兵一样,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腐化。显然,俄罗斯旗人没有比八旗满洲、八旗蒙古给出更好的答卷。

这种腐化也是全方位的,并不仅限于肉体上。第一代俄罗斯佐领在强势的中国妻子影响下,率先舍弃了东正教信仰,转而拥抱了观音、关羽和如来佛祖等中国偶像。接着,他们抛弃了自己的外国姓氏和名字。比如“罗曼诺夫”改“罗”姓、“哈巴洛夫”改“何”姓、“杜必宁”改“杜”姓等等。如果说他们的姓名还多少有些俄国残留,那么他们的生活习俗则根本和汉人无异。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丧葬交给和尚和道士包办。


19世纪 俄罗斯传教士拍摄的阿尔巴津人



俄罗斯佐领的转变让北京的俄国传教士感到痛心。当他们试图拯救这些迷途羔羊时,却遭到无情呵斥。有一次,俄罗斯旗人为了自己的兄弟举行中国式葬礼时,有俄国司祭试图进行干预。那位俄罗斯旗人则说:我们有自己的皇帝,我们是领取皇饷的,因此应当象靠皇上恩典生活的人一样行事。

所以当俄国大使在1845年访问北京时,他发现俄罗斯旗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特征,和普通的本地人没什么区别。


19世纪 俄罗斯传教士拍摄的阿尔巴津儿童



汉化的一大影响是俄语能力的丧失,最著名的例子的1805年的库伦事件。理藩院派遣了4位最优秀的俄罗斯文馆的学生前往北方,和俄国人开展交涉。结果这4位学生根本听不懂俄国人在说什么。

这充分表明,当时的俄语之于俄罗斯旗人,正如当时的清语之于满洲旗人,已经变成了一种植物性语言,不再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俄罗斯旗人还能死记硬背掌握一些俄语词汇,是因为他们借此维持生计。至于更复杂的语法和句子拼写早就被他们所遗忘。


由于清朝和俄罗斯的茶叶贸易 所需要俄语人才进行翻译



库伦事件让嘉庆皇帝颜面无光,使清廷放弃了俄罗斯旗人,而是考虑直接派遣俄国留学生。同样,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后,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搜寻俄语人才。他不再请求理藩院的帮助,而是在是福建民间寻找俄语人才。

俄罗斯旗人的武力比他们的俄语能力丧失得更早更快。两次雅克萨之战之后,俄罗斯旗人就再也没有派遣到前线作战。他们也乐于当翻译和外语教师,厌恶从事艰苦的战争。久而久之,他们的体格品行趋于文弱,使用火绳枪的技艺变得生疏。


阿尔巴津人最终就和所有八旗一样 善于遛鸟



制约俄罗斯旗人的另一问题是贫困。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佐领繁衍至500多人,那笔在清初看似丰厚的年薪被均摊到寒酸的地步。加之清朝不允许旗人从事军事和公务员之外的其他职业,又制造了大量走投无路的闲散劳动力。由此产生了一些俄罗斯旗人秘密出售妻儿的罪恶。一直到20世纪初,俄罗斯旗人的人口仍停留在18世纪末的规模。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被推翻,依附于皇帝的俄罗斯佐领就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19世纪的哥萨克 已经很难觉得阿尔巴津人是同胞了

其实,俄罗斯佐领的急速兴衰,就是整个清朝八旗、乃至明清两代军事力量变化的缩影。因为中华帝国的组织严密性和自我封闭性,让所有阶层都会逐渐陷入“僵化”。只有通过不断地内耗,才能保持这具僵尸的运转。但内耗的循环往复,只能使得就王朝跟着寿终正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