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朱隶 :这位大字不识的帝王,却修成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3 15:34:24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明成祖朱棣驾崩的一幕引发了网友的纷纷热议。英雄迟暮、美人白头,从来令人惋惜心痛。而剧里,却将这悲伤的落幕,化作了一个奇绝瑰丽的梦。


明成祖,这位征战半生,功绩赫赫却也饱受争议的帝王,就那样身披铠甲,骑在骏马上,驰骋山河。背后是无限灿烂的夕阳流火,渐渐变作大明广袤的疆域图,见证着永乐帝朱棣那华丽的谢幕。

五次亲征蒙古、郑和三下西洋、修筑恢弘壮丽的紫禁城(今故宫)、疏通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缔造永乐盛世。而与此同时,他又是王朝的篡位者与残暴的屠夫,启用宦官,开设东厂,恢复锦衣卫。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位颇有雄才壮志的千古帝王,却其实大字不识几个。毛泽东就曾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但恰恰是他,却主持编纂修成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在北平以“靖难”之名,攻入南京,赶走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登临帝位,是为明成祖。

叔侄间的皇位之争,毕竟是有悖于君臣之道,于是以方孝孺为首的一些士大夫纷纷反抗。朱棣为了消弭一些人的质疑不平,便提议修撰《永乐大典》,以炫耀文治,来笼络人心。

于是便在朱棣的大力主持下,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迅速开始了修撰的历程。朱棣明确这部书的宗旨是:

尔等其如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修辑一书,毋厌浩繁。

即是说,这本书的定位便是一部内容广博、包揽所有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书叶


公元1408年冬,在足足耗费了五年时间,动用约2000多人的庞大编纂人力后,《永乐大典》终于完成。在当时,天下便只有这一本,一直到明代嘉靖末年,才重新录了一部副本。

然而在此后数百年的朝代更迭中,《永乐大典》也终于没能避过被损毁的厄运。从《大典》修成之日起,正本渐渐失去下落。而副本,在此后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入侵后,更是散失损毁大半。一直到解放以后,才在国家的努力收集下,得到保存。但最终也仅存215册,只占原书的3%。

书籍的损毁,往往便是某一段民族文化的断层,丢失的是我们所共有的文化的流脉,不能不令人感到痛惜。


《永乐大典》(卷3518-3519“门”字册


足以与《永乐大典》相匹敌的另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同朱棣编纂时“一字不加删改”相比,《四库全书》其实带有更多“禁毁”的成分。

在当时,它其实是以修书为名,对全国的书籍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查,将有可能威胁清王朝统治的书籍进行修改乃至损毁。



若单单以此相较的话,却也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对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更宽广的胸襟。所谓“永乐盛世”,我想,文化的包容与繁荣必定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明成祖朱棣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