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从“火星文”到网络黑话烂梗,为啥孩子不爱“好好说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3:55:00    

“你个老6”(玩阴险手段的人)“报一丝”(不好意思)“尊嘟假嘟”(真的假的)……近年来,从家庭到课堂,从交流到写作,网络黑话烂梗在青少年群体迅速传播、泛滥,引发社会焦虑。

语言失了分寸,好比脱缰的野马。“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等生造的网络新词,冲击着成语、歇后语等传统语言形式;“神马”“童鞋”等谐音梗、同音梗,多是错字、别字;“绿茶”“恐龙”等词汇用来形容人类品行或颜值,有时带有贬义和攻击。

当“失范”的语言遇到成长中的孩子,“失控”得更厉害了:

词汇乱用,表达贫瘠。有的孩子说得出“绝绝子”,却背不出“落霞与孤鹜齐飞”;能熟练用烂梗造句,却对经典文学一无所知。

思维简化,逻辑混乱。网络黑话不少以简化、模糊、短平快的刺激为特征,何尝不是“意义通货膨胀”?当孩子习惯了同质化、碎片化的表达,不仅“词穷”“失语”,也丧失了用概念和逻辑进行深层思考的能力。

引发冲突,加重隔阂。一些网络黑话烂梗带有攻击性,孩子在使用时往往伴随着挑衅的肢体动作,与他人矛盾摩擦不断。一边是孩子在“YYDS”(永远的神)中狂欢,另一边家长却陷入“语言巴别塔”,代际沟通渠道被堵塞。

割裂文化,侵蚀道德。当“克己复礼”恶搞为“氪金改命”、“靖康之耻”被戏称为“大送快递”,传统记忆篡改成娱乐符号,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撕裂了文化认同,也带歪了青少年的价值观。

说到底,网络黑话烂梗是语言的退化,而非创新;是思考的弱化,而非提升;是经典的颠覆,而非传承;是价值的扭曲,而非校正。

有人说,语言有自己的新陈代谢,流行一段时间,腻了,也就无人问津了。但从目前看,虽有各方呼吁抵制,网络黑话烂梗仍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拦路虎”。

从看不懂的“火星文”到不得体的网络黑话烂梗,为什么孩子不“好好说话”?

语言背后,是社会心理。

所谓黑话,就是不希望外人听得懂。当你问孩子,“你个老6”是什么意思时,会不会被嘲笑“这都不知道”?通过网络黑话的加密,孩子筛选出同类,建立群体归属感,并认为这是“新潮”“时髦”的体现。

烂梗多带有戏谑和宣泄,一些孩子借此突破限制、表达情绪或输出意见。比如,用“xswl”(笑死我了)掩饰尴尬,用“我真的会谢”展现脆弱。

网络黑话烂梗的传播也与互联网生态息息相关。

一打开短视频、电子游戏,“家人们谁懂啊”这样的同质化表达随处可见。在反复的视觉、听觉冲击下,缺乏辨别力的孩子很容易跟风模仿。而平台为了吸引流量、迎合受众,把烂点当看点,不断制造新梗,语言表达日趋庸俗,孩子难以置身事外。

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站平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从源头上做好管理。网络平台也应担起责任,改进算法推荐机制,加强主播培训,守住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为净化互联网语言环境出力。

从甲骨文到白话文,语言始终在动态演变。让孩子“好好说话”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修筑堤坝,阻挡网络黑话烂梗的洪流,也需要成人作出示范,帮助孩子找回语言审美与自我表达的意义。通过教育宣传,引导孩子区分创造性表达与低俗烂梗,用正确的方式抒发价值诉求;通过文化浸润,让孩子愿意深度阅读和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成长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

当然,抵制网络黑话烂梗,不是拒绝新的网络用语,也不是过分追求一致性、时刻强调所谓的意义,而是在娱乐与严肃之间拉好文明的缰绳,让青少年在有趣、轻松的网络语言环境中,依然保有对文化的敬畏、对文字的尊重,依然能随时走出虚拟空间,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丰富自我表达。

语言是思考的外显结果,多一分则噪、少一分则寂,精准合适、方能共鸣。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好好说话”,感受文字世界的意蕴万千、美妙绝伦,亦在语言流动中找寻人类永恒的情感和智慧。

来源:安徽时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