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冬、曾瑞鸿、程含琪)7月14日,广水市关庙镇肖店村黑斑蛙养殖基地,清风拂过、稻香袭人、蛙声悦耳。养殖池里,辛勤的养蛙人正来回穿梭,将一把把饲料撒入池中,不多时“乌泱泱”的黑斑蛙便涌了过来。
“黑斑蛙目前还在成长期,8月份就可以上市销售,成品的黑斑蛙销路很好。”肖店村书记肖大旺介绍。
肖店村临近广水市月光海,地形平坦,光照时间长。丰富的水资源和充足的日照正是养殖稻蛙的关键。
早年间,肖店村也曾尝试过其他产业,如菱角种植等,但取得的成绩都不理想。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了村“两委”一大难题。
2023年12月,肖店村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前往湖南岳阳调研走访,决定转型养殖黑斑蛙。
2024年初,村里流转40亩土地,建成47个养殖池。经过半年养殖,肖店村收获了11万斤黑斑蛙,销售额达88万元,村里在黑斑蛙养殖上初尝“甜头”。
“黑斑蛙在3月中旬进行投卵孵化幼苗,4月份幼苗长成蝌蚪后投入养殖池,每平方米投入约350只蝌蚪。40多天后,蝌蚪变成青蛙,待成长到8月份便可收获。”介绍起黑斑蛙,肖大旺如数家珍,“黑斑蛙皮肤薄,一不小心就会晒干,我们实行稻蛙连作,在养殖池内种水稻给它们遮阴‘纳凉’。”
收入与挑战并行。黑斑蛙养殖的收益固然高,但同时它也很“娇贵”。“蝌蚪变成青蛙这个阶段,它们由鳃呼吸转为肺呼吸。这个阶段称为‘变态期’,此时水质一定要保持好。”肖大旺介绍,黑斑蛙养殖还得预防“传染病”。池子消毒不彻底的话,青蛙就可能得“歪头病”,光吃食不长个,难治且易传染,所以基地一年至少进行两次大规模消毒。
今年,肖店村提高了单池养殖量,47个池子共计养殖了140万只蛙苗。
“我们的养殖数量提升了,但是我们的成本不增反降。”肖大旺满脸自豪,第一年所有黑斑蛙的幼苗全部是从外地购入。今年,不仅蛙苗是由村里自行孵化,而且村民也掌握了养殖技术,除了固定的邀请外聘技术员检查蛙苗生长情况,其余的养殖工作,村里可以独立完成。
69岁的村民陈家寿在基地务工,日常负责撒饲料、除草、抽水、巡护等工作。孩子在外务工、妻子不能独立生活的他,从黑斑蛙养殖基地建成后,就一直在这工作。两年的工作经验,让他对黑斑蛙的养殖也颇有心得,顺利成为基地的长期工,年薪2.4万元。
肖大旺介绍,今年,肖店村预计收获14万斤成品蛙,销售额可达150万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