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五四青年节|从“面子狂欢”到“里子投资”,青年消费观悄然转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3:16:00    

来源:【中国城市报】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随着一系列措施全面铺开,一场政策与需求的“双向奔赴”正在中国消费市场展开。数码产品补贴比例提升至15%、以旧换新覆盖品类扩至12项、服务型消费纳入政策支持……

中国城市报记者观察到,在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推下,年轻人的消费图谱正悄然重构,消费的方式也从“量”的恢复转向“质”的升级。从超前消费的“狂欢”到理性储蓄的回归,从“为圈子买单”到“为未来投资”。

年轻人的消费选择既是经济信心的晴雨表,也是政策落地的试金石。在这场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如何让青年群体从“能消费”迈向“敢消费”,成为释放内需活力的关键命题。

近年来,古装旅拍成为一种年轻人热门旅游消费方式。图为在颐和园西堤,摄影师为消费者进行古装旅拍。中国城市报记者全亚军 摄

“新消费时代”的青年画像:

娱乐、数码与社交型消费占比攀升

在北京朝阳区一家数码产品门店内,26岁的程序员张明宇刚用政府补贴购入了一部售价5500元的新手机。“补贴直接减了825元,加上平台优惠,实际支付不到4000元。”他展示着订单页面,“数码产品更新快,但有了补贴,换机压力小了很多。”

像张明宇这样的年轻人,正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国家补贴及国家电子设备补贴等多项政策先后发布,覆盖了家电、数码产品及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在年轻群体中掀起新一轮家电数码换新热潮。据鲸鸿研究院及Morketing Research联合发布的《“心”人群,“心”营销!18-30 岁新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五成受访者购买过智能产品,近四成受访者表示未来三年内有智能产品购买计划,其中手机、手表、耳机、眼镜等电子通讯类产品的购买意向达到82.1%。然而,在政策红利释放的同时,年轻人的消费天平却在“必需品”与“情绪价值”间摇摆。

“电子产品是刚需,但社交和娱乐支出更‘烧钱’。”在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婷(化名)坦言,她每月收入的40%用于聚餐、剧本杀、演唱会等社交型消费,“职场新人需要融入圈子,这些钱省不下来”。而另一大开支是“知识付费”,她在线课程和职业培训年均花费超万元,“焦虑感推动学习投资,总觉得不多提升自己就会被落下了。”

目前,线上购物以成为年轻人的首选,直播平台购物更甚。图为江苏宿迁市沭阳一花卉盆景基地盆栽拍卖直播现场。中国城市报记者全亚军 摄

兴趣消费崛起:

为“热爱”买单背后的新经济动能

当政策持续撬动“大件消费”时,年轻人的钱包则是正在为兴趣敞开。潮玩盲盒、汉服摄影、露营装备等小众品类销量连年增长,部分城市甚至出现“骑行装备专卖店”“手工皮具体验馆”等新兴业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一部署正与年轻人的个性需求形成共振。在深圳,国产动漫周边品牌借助补贴政策推出限量手办,预售首日即告售罄;杭州某户外品牌将政府消费券与露营课程捆绑,带动客单价提升30%。

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新青年消费者每月的兴趣消费频率达到3—5次,有26.2%的人每月花费在500元以内,而10.2%的人每月消费超过5000元。这种“为热爱付费”的消费模式,不仅催生细分市场繁荣,更折射出青年群体从“物质满足”向“精神共鸣”的深层转型。当兴趣消费与政策扶持相遇,释放的或是未来消费升级的又一突破口。

“每月工资三分之一花在汉服和配饰上,但穿上它们时,我感受到的是文化认同而非‘烧钱’。” 26岁的汉服爱好者林筱(化名)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展示了她收藏的十余套手工刺绣汉服。去年,她将爱好转化为副业,在成都开设了一家汉服手作工坊,为“同袍”定制发簪和绣花鞋,“许多客人不仅为服饰买单,更愿为背后的故事付费。”

收入波动下的理性回归:

从“月光”到“风险储备”的消费转型

在兴趣消费蓬勃发展的同时,灵活就业者的消费更具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也对年轻人的消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年轻人的消费观中,“精打细算”已经替代了“随心所欲”,成为花钱时的必修课。28岁的自由插画师王璐在杭州租住一间公寓,月收入波动在5000元至1.5万元之间。“接单多时敢买新款iPad,淡季连点外卖都要‘货比三家’。”王璐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展示着手机中层出不穷的比价APP和优惠券社群,“一开始觉得麻烦,但是算下来一个月能省下不少钱,慢慢地就越来越‘上瘾’了。”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年轻人消费趋势调查》显示,41%的年轻人购物时会反复比价,38.9%会选择“平替商品”,38.48%会认真参考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如今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溢价和“面子工程”,而是更注重物品的实用价值,以及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的需求。

收入波动也改变了超前消费观念。24岁的短视频博主陈浩曾热衷分期购物,但去年经历收入骤减后,他关闭了所有信贷平台。“以前手机、电脑、平板都是分期购买的,有时为了‘面子’还不得不购入一些超过收入水平的东西,甚至要使用‘花呗’。现在只买必需品,存款比‘面子’更重要。”陈浩说。

针对如何推动青年群体从“能消费”迈向“敢消费”,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提出,需通过增强收入稳定性、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健康消费文化等系统性举措,构建支持青年消费的良好生态。

杨怀玉表示,提升青年消费信心需多管齐下。在增强消费能力方面,应重点支持创新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青年在住房、医疗等领域的生活压力;同时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探索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让青年“放心消费”。针对部分青年过度消费倾向,他建议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帮助建立正确理财观,并引导培育理性消费文化,避免过度崇尚物质。

“政策设计需注重精准性。”杨怀玉强调,应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特点精准施策:对灵活就业群体强化职业培训与收入保障,对高校毕业生完善配套支持,对新兴产业从业者创新消费场景。例如,将消费券与技能培训结合,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激发消费兴趣。此外,还需加强政策协同,形成政府、企业与社会合力。

杨怀玉特别指出,青年消费转型与社会心态建设密切相关。“当年轻人拥有稳定的职业预期、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多元的消费选择时,才能真正实现从‘能消费’到‘敢消费’的跨越。这既是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也是增强社会归属感的重要路径。”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李竟闻

■编辑:越玥、张阿嫱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