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当年掏空家底,举债120亿收购沃尔沃,如今15年过去,吉利赚了多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1:42:00    

在商业的宏大舞台上,无数并购故事如流星般划过,而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事件,却似一颗璀璨恒星,长久散发着令人瞩目的光芒。它不仅重塑了汽车行业格局,更是一场中国企业挑战不可能的壮丽史诗,背后的曲折与辉煌,足以媲美任何一部精彩绝伦的商业大片。


时光倒回 2010 年,瑞典哥德堡的寒风中,一场改变汽车行业命运的交易悄然酝酿。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这位从浙江台州农村走出的企业家,带着无畏的勇气,在收购协议上签下了关键一笔 ——18 亿美元,用以收购国际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彼时的吉利,年净利润仅 11.8 亿,却要掏出相当于 67 年净利润总和的 120 亿人民币,这无异于一只渺小蚂蚁妄图搬动庞大的大象。消息一经传出,汽车行业瞬间炸开了锅,质疑声、嘲笑声铺天盖地。有人断言吉利这是在做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也有人预言这场收购必将以惨败收场。但李书福却像一位孤独的勇士,怀揣着坚定信念,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曾几何时,沃尔沃宛如汽车市场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安全性能卓越闻名于世,深受全球消费者喜爱。然而,岁月流转,自 1990 年被美国福特收购后,沃尔沃便陷入了业绩下滑的泥沼。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更是让它雪上加霜,汽车产量从 50 万辆骤降至 37 万辆,累计亏损超过 50 亿美元。福特虽全力施救,却始终无法扭转乾坤,沃尔沃这一豪华品牌似乎已走到了绝境边缘。恰在此时,吉利如同划破黑暗的曙光,为沃尔沃带来了重焕生机的希望。


面对外界排山倒海般的质疑与压力,李书福没有丝毫退缩。他斩钉截铁地表示:“不能说福特搞不好,吉利就搞不好。美国人搞不好,中国人也搞不好,这个不一定。” 这番话,如同响亮的战鼓,回荡在商业的天空。但收购之路困难重重,巨额资金从何而来成为摆在李书福面前的最大难题。他四处奔走,从大庆到浙江、上海嘉定,甚至涉足民间借贷领域,还向福特公司借了 2 亿美元。为了实现收购沃尔沃的梦想,李书福倾尽全力,这一过程就像一场艰难无比的长征,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艰辛。

成功收购沃尔沃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这个陷入困境的豪华品牌重焕生机,才是真正的巨大挑战。李书福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智慧,他没有急于求成追求资金快速回本,而是做出了一系列明智决策。他坚持保持沃尔沃 100% 的品牌独立性,保留原班科研人马,总部依旧设立在瑞士。这一举措让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与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紧接着,吉利与沃尔沃开启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了 CMA(紧凑型模块化架构)和 SPA(可扩展平台架构),实现了平台共享与技术协同,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犹如两个巨人携手并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得益于 CMA 架构,吉利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华丽转身,零件通过率高达 78%,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吉利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助力沃尔沃迅速摆脱连年亏损的困境。到 2021 年沃尔沃上市时,市值超 200 亿美元,较收购时增长了 10 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沃尔沃的加入,如同为吉利装上了强劲的翅膀。2009 年,吉利年销量仅 32.7 万辆,而到 2019 年,销售量已飙升至 136.2 万辆,增长率高达 316.5%,连续 3 年突破百万销售大关。净利润更是在 10 年间实现了近 10 倍的增长。借助沃尔沃全球覆盖 130 个国家的销售网络,吉利加快了国际化进程,领克品牌通过沃尔沃销售网络成功进入欧洲市场。由吉利与沃尔沃共建的欧洲研发中心(CEVT),汇聚了 2000 多名顶尖工程师,孵化出 CMA 模块化架构,让领克 01 从图纸到量产仅用 28 个月,张家口工厂每 120 秒就能下线一辆新车。吉利凭借着智慧与勇气,实现了从 “低端品牌” 到 “全球品牌竞争者” 的华丽蜕变,多次荣膺自主品牌销量榜首。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勇气、智慧与坚持的商业传奇。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车企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见证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与腾飞。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收购,更是一次令人惊叹的逆袭。它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有智慧应对挑战,有坚持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