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是费孝通先生逝世20周年的日子。这位扎根乡土、心怀家国的学术巨擘,以毕生之力书写了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传奇。让我们一同回顾他“志在富民”的壮阔人生,感受他笔下“乡土中国”的温度与智慧。
从吴江少年到学术巨擘
跨越世纪的求索
费孝通(1910-2005),生于江苏吴江的书香世家,早年立志悬壶济世,后受进步思想影响转向社会学。1936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师从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以《江村经济》开创中国乡村社区研究之先河,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的里程碑”。他用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担当——脚踏泥土,胸怀天下。
学术贡献
从乡土中国到文化自觉
费孝通的著作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江村经济》以吴江开弦弓村为样本,揭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成为国际人类学经典。他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解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是社会学入门必读。晚年费孝通的思想进一步升华,倡导“文化自觉”,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共存提供智慧。
实践报国
足迹丈量中国,智慧赋能发展
费孝通先生不仅是书斋中的学者,更是行动派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致力于田野调查,90余岁高龄仍奔走于西北、西南、长三角等地,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战略建议。他作为民盟领导人,积极参政议政,推动民主党派务实建言,助力浦东开发、少数民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国际视野上,费孝通更是获得了赫胥黎奖、大英百科全书奖等国际荣誉,让世界读懂中国乡村。
精神永续
乡土中国的当代回响
费孝通以《江村经济》开创中国乡村社区研究之先河,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的里程碑”。从1936年至2002年,他26次重返江村,记录乡村变迁,提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发展路径,将乡土中国的智慧凝练为全球学术界的经典。
苏州江村学院便扎根于此——这座因费老研究而享誉世界的村庄,如今正以学术之名焕发新生。2024年2月,苏州江村学院在开弦弓村奠基,按照“立足长三角、放眼全国、面向全球”的发展定位,高标准建设“一基地四中心”,努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社会调查基地、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中心,项目入选苏州市文化强市“811”计划重点项目、吴江区文化强区“8050”计划重点项目。
费孝通曾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州江村学院的诞生,正是对其精神的最佳诠释。这里不仅是学术高地,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乡土与世界的桥梁。
费孝通先生用一生丈量中国乡土,而今,苏州江村学院以“从实求知”为魂,以“志在富民”为脉,让学术理想扎根大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这座学院将承载费老未竟的理想,书写新时代的“江村故事” 。
来源:苏州吴江发布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