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从水乡走向世界,湖州姑娘如何把4700年“东方丝花”玩出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28:00    

卢炳根

在传承人的蓝图里,我仿佛看到双林绫绢又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认识的一位青年非遗传承人郑依霏。她来自浙江省湖州市,是双林绫绢市级非遗传承人,她将双林绫绢这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扬光大。我想记录下这个年轻人让双林绫绢重焕光彩走向世界的故事。


郑依霏的家乡在湖州市城东30公里的双林镇,地处杭、嘉、湖之间的水网地带,襟山带水,气候湿润,历来盛产蚕桑,缫丝业和生产续绢的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是中国著名的绫绢产地。

双林镇

“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有着4700多年历史,享有“东方丝织工艺之花”的美誉,被用来制作民族服饰、戏剧服装,制作宫灯、灯罩、风筝、屏风、绢花等工艺美术产品,甚至精美的工艺品锦匣和高级楼堂宾馆饭厅的内壁等。双林绫绢厂生产的绫绢,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绫绢用纯桑蚕丝织制而成,又有“凤羽”之美称。


双林绫绢是全球博物馆修复古旧书画的首选材料。国内著名书画艺馆,全国95%以上的博物馆使用双林绫绢。外销市场以日本、韩国为主,每年销量有数万米。

双林绫绢样本

国家级非遗双林绫绢传承人郑小华,是郑依霏的父亲。郑依霏的父母都是双林当地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择业进入双林绫绢厂,先后在绫绢生产的八大工序岗位上洒过汗水。2000年后,原东西两个厂区进行改造,新辟了绫绢传承馆,通过文字和图片及实物展示,向世人推介绫绢文化。


郑依霏自幼受家庭氛围影响,又经过近十年的职业熏陶,对绫绢的历史渊源和今后的传承创新,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2024年,郑依霏引入当今艺术品观赏的沉浸式理念,以舞台剧为灵感,布展了绫绢技艺传承馆,提供了游客研学体验区,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织布、装裱、绘画等工艺。

郑依霏(左)和父亲郑小华(右)

目前双林绫绢厂有梭织机三十余台,员工30多人,年产绫绢30万米左右。随着国内外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对绫绢产品消费理念的拓展,生产与销售市场日益增长。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郑依霏对进行了设备升级,拓展了产品线,还与品牌设计高定工作室联手,开发了服装、箱包、饰品用面料,并尝试私人定制服务,将绫绢之美引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此前,双林绫绢厂的联名皮包已经面向中东、欧美等海外市场销售,让绫绢之美与世界美美与共。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主要的八道工序是:浸泡、翻丝、纤经、放纡、织造、炼染、砑光、整理。通过检验,形成绫绢的成品。至此连同其它十余道辅助工序,绫绢产品才圆满完成。

双林绫绢厂推出的联名皮包

郑依霏的双林绫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共有七十多种花型、色泽。各种各样的绫绢,犹如盛开的鲜花,真可谓“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


湖州市双林绫绢厂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自织自染的绫绢生产厂。在第五届亚太地区博览会上,产品H1926花绫和H1925矾绢,双获国际金奖。双林绫绢更是先后两次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证书的裱封材料,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


如今的郑依霏,不仅担任着绫绢非遗推广老师,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讲述绫绢历史,引导他们亲手“触摸”这门古老技艺,也会继续做好产品创新,如开发绫绢手袋,还打算和院校结合推广新苗计划,培植产品模型。

郑依霏(左)和我分享着她的故事

对郑依霏来说,绫绢这一古老的丝织品,不是一块普通的布,它承载着先人千年的智慧和匠心。她相信,通过传承创新,产品拓展升级,双林绫绢一定能青春永驻,焕然一新。这不仅仅是她的个人信念,也是她向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发出的邀约。


说得多好啊,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记忆和宝贵财富。在双林绫绢传承人郑依霏的蓝图里,我仿佛看到双林绫绢又一个山花烂漫的春天,已经款款而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