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真的“长期在九皋山下的陆浑居住”吗?
刘彦卿
前些日,在朋友圈读到嵩县一位学者的大作《诗圣杜甫与陆浑》。文中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杜甫对陆浑情有独钟,长期在九皋山下的陆浑居住,杜甫在陆浑的别业名陆浑山庄。读后不由得大吃一惊,杜甫真的“长期在九皋山下的陆浑居住”吗?
洛阳有不少常年研究杜甫的专家学者,怎么没有一个人知道?此论若成立,必将改写杜甫研究史。
几年前,我曾和已故文史专家徐金星老师一起牵头编撰过《三杜与洛阳》一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编委会成员历时三载深耕文献,对杜甫及其家族与洛阳的渊源进行了深入考证,得出的结论是:杜甫与洛阳的关联,集中于城内、偃师区及当时属洛阳的巩县等地。这一观点不仅是全体编委的共识,也与洛阳学界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相符。
追根溯源,《诗圣杜甫与陆浑》的作者得出“杜甫长期居嵩县陆浑”的结论,依据是嵩县相关志书中收录的杜甫“咏陆浑庄诗”,以及《忆弟二首・归河南陆浑庄忆弟》《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等诗作中出现的 “陆浑庄”“陆浑山”字样。作者简单地将这些名称与嵩县划等号,认为“陆浑庄”必然位于九皋山下,进而推断杜甫曾在此长期居住,甚至脑补出杜甫与房琯在陆浑的交往情节。这显然缺乏对历史地理与文学文本的深入考量。
洛阳的陆浑,源自公元前638年自西北敦煌地区迁徙至东周王室天子脚下、洛邑伊阙龙门口南的陆浑戎部族,他们在此建立陆浑国。汉时在此置陆浑县,设有陆浑关。新中国成立后在嵩县东北部修建的水库亦取名陆浑水库。虽说陆浑是今嵩县一个妇孺皆知的地名,但一千多年前杜甫的陆浑庄却真的不在嵩县的地盘上,杜甫与嵩县也没有太多的瓜葛。对此,《三杜与洛阳》一书的第六章中专门有一节来阐述杜甫的“陆浑庄”,作者为河南省杜甫文化研究会洛阳分会的田志章老师。田老师用确凿的证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杜甫的“陆浑庄”实际上是首阳山下的偃师土娄庄。
在此之前的不少学者亦有此论。如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率先提出“陆浑庄即首阳山下的土娄庄”之说(详见《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页、546页),闻一多在《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也认同其说,此后众多研究者纷纷承袭。
从地理坐标来看,民国六年(1917年)偃师出土的杜预后裔墓志《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铭并序》,将杜甫家族聚居地锁定在伊洛河交汇处;杜预《卜兆首阳山南遗令》中,直言“卜宅首阳山”;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亦有“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之明确坐标。这足以说明,当年杜甫活动范围涵盖洛阳、偃师。偃师土娄庄距洛阳城仅十余公里,而嵩县陆浑与偃师直线距离超过八十公里,远超唐代士人日常活动范围。
从杜甫诗路轨迹印证来看,不能只对杜甫诗作机械解读,而忽视诗句的文学修辞传统。如《归河南陆浑庄忆弟》中,“河南”实指河南府,非今日行政概念。
偃师杜甫园
从“陆浑”与“陆浑庄”的概念来看,由于嵩县地方志存在时空错位的问题,混淆了春秋陆浑戎故址、唐代陆浑县治的概念,致使《诗圣杜甫与陆浑》作者陷入了地名考据的陷阱。其实,唐代文人修筑的“陆浑庄”,不仅嵩县有,偃师也有。公元前638年,陆浑戎部族在伊阙龙门口南建国后,百余年后即被晋国所灭。公元前514年,“迁允氏戎于滑”,即今偃师府店镇一带,从这一点来看,偃师也可称陆浑。
“陆浑庄”如此,“陆浑山”亦不能简单地与嵩县划等号。杜甫诗《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中的“远闻房太守,归葬陆浑山”,很有可能也在首阳山,因为房家祖茔在偃师土娄邙山之阳。汤毓倬《偃师县志》载:房琯侄子房武墓在土娄。韩愈在房武墓志结尾写道:“从先人葬,是谓受祉”,就是说房武是葬于土娄北邙山上的房氏祖茔的。房家是缑氏(今属偃师)人,房琯的父亲房融是武周时期的宰相,大周的都城是称为“神都”的洛阳,房家将墓地选定在邙山是有很大可能的。那么,房琯归葬的土娄北邙山那个山坡,应该曾名“陆浑山”,与山下杜甫的土娄陆浑庄相照应。
洛阳学者深耕杜甫文化数十载,只要杜甫与某个地方有过短暂交集,都会引起关注和研究。别说杜甫“长期在九皋山下的陆浑居住”,哪怕只是生活过一年半载,相信专家学者们都不会放过,都会寻根究底写出专著或一系列文章的。而事实是迄今从未见到有学者发表过一篇这方面的文章。
陆浑水库烟波浩渺,九皋山色钟灵毓秀,本无需借诗圣增辉。真正的人文传承,不在争夺历史名人故居,而在守护“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意栖居。学术考辨的意义,在于廓清历史迷雾,让我们能以更纯粹的视角,仰望杜甫曾凝视过的河洛星空,守护那份跨越千年的诗意与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刘彦卿,洛阳夹河滩甄庄村人,长期在政府机关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现为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名誉会长,洛阳三杜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