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增城街头一家尚未开业的“警茶”饮品店,因招牌名称与警察卡通形象引发舆论热议。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命名争议,折射出流量经济下商业创意与公序良俗的深层碰撞,商业创意可以创新,但绝不能拿公权力符号当噱头。
从法律层面审视,“警茶”之名已触碰到企业命名的红线。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禁止使用或变相使用党政军机关名称,且企业名称不得可能使公众受骗或产生误解。尽管商家未直接使用“警察”全称,但谐音与警察职业形成强关联,叠加具有警务特征的卡通形象,极易让消费者误认为店铺与公安机关存在合作关系。
争议背后更反映出公众对执法机关权威性的认知差异。有消费者觉得“警茶”不过是年轻人的创意玩梗,但更多人担忧,将警务元素娱乐化消费,会消解警察职业的严肃性。当警察卡通形象被用作商业招徕工具,实质上是将公共领域的权威符号转化为流量密码,一旦形成模仿效应,可能为不法分子仿冒国家机关标识打开缺口。现实中,某二手平台曾出现公开售卖仿制警服、印有“治安”标识警棍的情况,部分买家甚至误以为是正品,可见商业领域对警务元素的不当使用,极易模糊公众认知,埋下安全隐患。
面对此类擦边营销,监管部门的快速响应至关重要。广州市增城区市监局与公安局同步介入,正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禁止混淆行为”的及时落地。对于企业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重要的合规警示。在流量焦虑下追求眼球效应无可厚非,但必须守住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从商标注册到店铺装修,任何可能引发公众误解的设计都应提前进行合规审查。当“警茶”招牌让路人第一反应联想到公安机关,这种联想本身就已构成潜在风险,商家不能以“创意”为由忽视社会公共利益。
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商家追求个性化无可非议,但真正持久的品牌价值,从来不靠蹭热点、博眼球建立。商业创意的边界,是法律的明确禁止,是对公共秩序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坚守。当企业明白合规才是最持久的竞争力,才能在流量狂欢中找准真正的发展方向。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白菊)
编辑:张亭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