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烟草报】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在云南彝良烟区连片烤房群,彝良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烘烤主管苏武国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他紧盯烤房内层层挂起的烟叶,反复比对控制器上的烘烤工艺曲线。“温度稳定在38℃,湿度控制在65%,刚好!”确认参数无误后,他转身对围拢的烟农们讲解,“定色阶段要稳温、排湿,这样才能锁住烟叶的金黄色泽,减少挂灰损耗……”
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是彝良县局(分公司)将烘烤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缩影。
近年来,彝良县局(分公司)高度重视烟叶采烤质量,锚定“减损、提质、增效”核心目标,通过技术下沉、精准调控、设施升级、暖心服务等举措,为烤出“黄金叶”提供全链条保障。
加速技术下沉 强化精准调控
“种得好是基础,烤得好才是真本事!你们看这片烟叶,叶尖下垂、主脉发白、茸毛脱落,是真正成熟的‘标准样’。现在采收烘烤,品质和重量都能达标。”在龙街苗族彝族乡烟田里,彝良县局(分公司)烘烤师宋瑞雪蹲在田埂上,手持鲜烟叶向烟农现场教学,指导大家识别烟叶成熟特征。
为推动烘烤工艺从“纸上”落实到“烤房”,彝良县局(分公司)构建了“三级烘烤技术管理队伍、专职烘烤技师队伍”双轨并行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烟农严格落实“成熟一片、采收一片”的采收标准,根据品种特性、田间长势和天气变化,指导烟农分部位、分批次开展适熟采收。
“以前凭经验采收,有时采早了,有时采晚了。现在有技术员盯着,能‘踩准点’采收。”龙街乡烟农王正明说,今年他家的鲜烟叶成熟度达标率比去年提高了近10%。
“K326品种的上部叶含水量高,定色阶段容易烤黑,咱们得用‘以烟叶变化定工艺’的方法,把关键温度段的烘烤时间延长2个小时、湿度控制在60%左右……”在荞山镇烤房点,烘烤主管张泽波一边盯着烤房控制器上的实时数据,一边向烟农讲解烘烤工艺。
今年汛期,彝良县遭遇多雨寡照天气,部分烟叶出现返青现象,给烘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彝良县局(分公司)推出“一类一策、一炉一策”个性化服务:安排20余名经验丰富的烘烤技师驻点烤房群,根据烤房结构、烟叶含水量、品种特性制定专属烘烤工艺;对含水量偏高的烟叶,指导延长定色期时间;烘烤技师轮班值守,实时监测温湿度变化,指导烟农调控火力等,及时处理青筋、蒸片等问题。
“以前烤一炉烟损耗率约8%,今年有技师指导,损耗率降到了4%以下。”荞山镇烟农李华算了一笔账,按照今年他家15炉烟的烘烤量,仅靠降低损耗就能增收近3000元。
通过精细化调控,2025年彝良烟区烟叶平均烘烤损失率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中上等烟比例提升2.8个百分点,烟叶品质显著提升。
推动设施升级 做实暖心服务
“以前用传统烤房,烧煤不仅成本高,还得半夜起来添煤控温,累得不行还容易出问题。现在用上了生物质烤房,设定好参数就能自动运行,一炉烟能省200多元燃料钱!”在钟鸣镇烤房群,烟农周训才指着崭新的密集式烤房笑着说。
为破解传统烤房“效率低、能耗高、风险大”难题,彝良县局(分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烘烤设施投入:2022年以来,依托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新建210座密集式生物质燃料烤房,配套建设标准化编烟区、燃料存放棚,实现功能分区明确、操作便捷高效;2024年在龙街乡、荞山镇等烟区改造155座新能源烤房。
这些新能源烤房以本地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压块制成生物质燃料,不仅解决了“燃煤难、燃煤贵”问题,还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改用生物质燃料后,全县烟区每年能为烟农节省燃料成本超240万元,减少燃煤消耗1800余吨。”彝良县局(分公司)烟叶生产股负责人介绍。
“黄技术员,你快来看看我这炉烟,温度突然下降了1℃,是不是风门出问题了?”不久前,窝铅村烟农雷云富拨通了网格员黄波的电话。不到10分钟,黄波就赶到了烘烤现场,排查后发现是风门传感器接触不良,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从采收编烟到装炉烘烤,再到下炕初分,黄技术员每天都来几趟。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雷云富说。
为让烟农“烤得好、卖得好”,彝良县局(分公司)将服务贯穿烘烤全过程:网格技术员分片包保,全程跟踪指导鲜烟叶采收、分类编竿、装炉调控、下炕初分等环节;提供“分级指导前移”服务,技术员为烟农制作等级实物样品,指导烟农在烟叶下炕后及时对照样品进行初分,严格“去青去杂”,提高烟叶交售的等级纯度和效率。
本文来自【东方烟草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