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人民日报》单月3次点赞贵阳贵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4:33:00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三次点赞贵阳贵安。从贵阳路边音乐会在历史地标文昌阁等唱响400余场,用无门票、零距离的音乐盛宴,为市民游客带来惊喜,增添城市魅力;到越界影城凭借亚洲最宽的32.16米IMAX GT巨幕火爆出圈,云岩区多措并举,将观影“流量”变消费“留量”;再到贵安新区抢抓机遇,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使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诸多成果让人眼前一亮。三次报道,不同视角,却共同勾勒出贵阳贵安在文化、民生、经济等领域的精彩蝶变,让我们看到贵阳贵安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5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没有围墙,不收门票,开放参与 来贵阳,感受一场路边音乐会(探访)》关注贵阳路边音乐会。两年前开始,一场场路边音乐会在贵阳历史地标的文昌阁前唱响。无门票,零距离,没有商业参与,两年来,路边音乐会在贵阳街头持续唱响,截至目前已举办400余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共享音乐文化盛宴,为贵阳这座旅游城市增添魅力。



相关报道如下:


路边音乐会观众热情高涨

乐队登上路边音乐会舞台


在贵州省贵阳市老东门城墙上,有一座造型独特的文昌阁:三层三檐,九角攒尖,屹立400余年而不倒,是贵阳的历史地标之一。两年前开始,一场场路边音乐会在这座古建筑前唱响。


石板地、古城墙,架子鼓、电吉他……历史建筑与现代旋律的碰撞,给市民游客带来惊喜,也为贵阳这座旅游城市增添魅力。


无门票,零距离,没有商业参与,两年来,路边音乐会在贵阳街头持续唱响,截至目前已举办400余场,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共享音乐文化盛宴。


“音乐成为无形的纽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暮色渐合,灯光点亮古老城墙,乐手抱着吉他拨响前奏,一场“劳动者之夜”专场路边音乐会就此开启。民警一曲轻快的说唱,消防员打起快板;台下观众晃着手机电筒,为各行各业的奋斗者喝彩。这个“五一”假期,贵阳市各地相继举办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路边音乐会,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沉浸于歌声的海洋。


路边音乐会,在贵阳早有传统。1937年,音乐团体筑光音乐会开始在贵阳街头巷尾唱响抗日救亡歌曲,用音乐凝聚抗战力量。80多年后,从文昌阁斑驳的城墙下,到甲秀楼的飞檐翘角前、黔灵山公园的葱郁林木间,当地音乐人的街头表演时常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欣赏,犹如一场场小型音乐会。2023年,当地文旅部门敏锐地抓住这股潮流,将零散的路演整合为“贵阳路边音乐会”品牌,在城区地标建筑前设置场地,为音乐爱好者提供表演舞台。


“台下观众黑压压一片,不得了!”说起在路边音乐会登台演出,78岁的“美声大爷”秦贤志难掩兴奋。


“美声大爷”这个名号是网友起的。年轻时就爱好唱歌的秦贤志,退休后重拾旧好,常与同伴在黔灵山公园练歌。有一次,文昌阁路边音乐会现场,男高音歌唱家张英席正在演出,观众区里的“粉丝”秦贤志忍不住放声跟唱,中气十足。工作人员递过话筒,秦贤志丝毫不怵,这段视频迅速在互联网上收获百万点击量。之后,秦贤志还收到路边音乐会的邀请,有机会与张英席同台合唱。


“我们以不同主题办专场,比如结合贵州民族文化、邀请知名音乐人、举办城市‘对对碰’专场等。”云岩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婷介绍,“当然,我们也保留了路边音乐会一直受群众欢迎的形式——全场大合唱,普通人可以通过我们的公众平台留言报名参与。”


就这样,来自各年龄段、各行各业的音乐爱好者踊跃登台。梦想成为说唱歌手的帅气少年杨嘉逸勇敢亮相,带动观众随节拍摇摆;利用闲暇时间苦练歌技的出租车司机刘国红放声高歌,与台下观众齐声欢唱……“音乐成为无形的纽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让城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秦贤志说。


“既能展示音乐,又能推广我们的特色文化”


折耳根乐队是贵州的一支本土乐队,他们是第一场路边音乐会的乐器“赞助”者。成立于2018年的折耳根乐队,由视力障碍者和健全人组成,大家因为热爱音乐相聚在一起。


乐队为啥取名“折耳根”?“折耳根是我们本地人喜爱的特色美食,植物精华部分生长在黑暗的地方,生命力顽强,这也是我们乐队想传递的精神。”乐队鼓手陈昌海说。


一次,在路边音乐会舞台,折耳根乐队翻唱了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上千观众打开手机电筒,照亮舞台并与他们合唱。有些乐队成员虽然看不见,但听觉极为灵敏,“我能感受到观众就在身边,台上和台下融为一体,那种欢乐的氛围非常感染人。”吹奏手杨盼说。


音乐会上,折耳根乐队还演唱了一首原创作品《弹珠珠》。“这是一首方言歌曲。弹珠珠,揪麻雀,躲猫猫……讲述的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趣事。”陈昌海说。路边音乐会结束后,乐队迅速走红,他们推掉了许多商业演出,专心在自己经营的乐光里推拿馆一起工作、排练,创作更多的原创作品。“路边音乐会给了我们崭新明亮的舞台,我们想走得更远。”乐队成员表示。


路边音乐会兴起后,来自贵阳本地的市集乐队也开始关注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音乐。“路边音乐会既能展示音乐,又能推广我们的特色文化。”市集乐队主理人李乾说,贵州的民族乐器和唱法技艺独具一格,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跟音乐很好地结合。


张婷介绍,目前,已有80余支乐队、1500余位音乐人登上了文昌阁路边音乐会,10余位本地音乐人还将音乐会作为原创作品的首发平台。“我们鼓励和扶持本地音乐事业发展,每场都争取加入一支本地原创乐队,为原创音乐人提供更多表演和展示作品的机会。”张婷说。


“让音乐融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坐上小板凳,80后短视频博主钟棠将手机对准舞台和观众,捕捉路边音乐会的精彩画面。作为路边音乐会的新媒体志愿者,钟棠几乎场场不落,“享受音乐,宣传家乡,一举两得!”


招募新媒体志愿者是贵阳路边音乐会的一大特色。“没有门槛,想参与的都可以加入。”钟棠所在的拍摄组有数百名志愿者,在他们的传播下,73场文昌阁路边音乐会全网曝光量超50亿次。


“路边音乐会为大家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我们全力以赴做好保驾护航,让音乐会可持续、能持续。”张婷说。


动辄上千人的一场活动,确保公共安全至关重要。“每场音乐会,都需要公安、交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参与统筹协调。”贵阳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文昌阁地处贵阳老城,人多车多,交管部门积极引导,确保行人安全、车辆畅通。


音乐会同样重点关注线上观众的体验。“有观众留言反映现场灯光太暗,下一场我们就增设了灯牌;反映网太卡,我们就联系电信部门来解决。”云岩区委相关负责人说,路边音乐会现场能容纳上千人,还有很多人通过网络直播观看,大家的感受同样重要。


在不同的时间点,贵阳市各区推出了不同主题的音乐会,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乌当区推出红色主题的路边音乐会;“六一”儿童节前夕,云岩区推出了“六一”专场;花溪区靠着大学聚集的优势,上演高校艺术学院之间的“巅峰对决”。


“通过培育音乐文化,打造音乐产业,让音乐融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之中。”云岩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路边音乐会既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也赋予城市文旅发展新活力,装点了贵州特色的“诗和远方”。


截至目前,贵阳市已举办400余场路边音乐会,现场观众达300余万人次,共有7万余名市民游客登上过路边音乐会的舞台。以路边音乐会为契机,贵阳正在培育一批文商旅融合的特色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将“爱乐之城”这张新名片擦得更亮。







5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一张电影票联动300多户商家》,报道云岩区把火爆“出圈”的贵阳越界影城打造成为城市地标、旅游打卡点,将观影“流量”变消费“留量”,助推形成新的文旅体消费热。全文报道如下:



电影票和辣子鸡,看似没关系,却紧紧“黏”在一起。


贵州贵阳,洪碧文开的辣子鸡饭馆离越界影城不远,顾客只要出示电影票票根,餐费一律打折。


“影城火爆,小店跟着受益,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洪碧文笑言。


在贵阳,一张电影票就像一把钥匙,解锁“吃住行游购娱”多种体验。


影迷在越界影城IMAX-GT厅观看《哪吒2》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胡琳说:“我们努力把越界影城做成城市地标、旅游打卡点,将观影‘流量’变消费‘留量’,助推形成新的文旅体消费热。”


位于云岩区的越界影城,拥有亚洲最宽的32.16米巨幕,搭配新一代4K激光放映系统、12.1声道环绕音响,硬件设备一流,由此火爆“出圈”。今年已有30余万人次为一块屏而来,其中四成来自省外。


贵阳越界影城


“开业7年,这是最辉煌的时候。”越界影城总经理陈开放欣喜之余,也有担忧,“怎样才能保持热度,变‘网红’为长红?”


精准分析客源,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


越界影城增加观影场次,开设“凌晨专场”,延长影片播映时间,新上虚拟现实影厅。


贵州非遗文化展演,也让观众有意外之喜。放映厅外,一阵空灵婉转的歌声飘来。参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影片配音的黔东南侗族大歌团队,正在进行原声演唱。看完电影接着欣赏侗族大歌等非遗展演,影迷杨雪妮觉得“不虚此行”。


3月16日,越界影城宠粉文化活动人山人海


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拿一张票根游贵阳!云岩区宠粉还没完。”湖南影迷李丽放原本只想来看场电影,却被其他消费场景吸引,“凭票根吃火锅、喝咖啡、逛酒吧、住酒店、游景区,享减免优惠,到一家酒店吃自助餐竟然还能报销电影票。”


“我们主打‘听劝’,成立专班随时收集网友意见,以优质特色活动、优质服务吸引游客。”云岩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周文佳带着团队,策划了不少“观影+”活动。增加公交专线、夜间摆渡车,方便大家从影院前往酒店、景区;游客看完电影,可以跑马拉松,看足球赛,还能参加电影主题研学游。


越界影城的“票根”与贵阳市300多户各类商家联动,打通了交通、住宿、餐饮、零售、景区等影旅融合产业链,3月带动餐饮住宿消费环比增长45%。


“为了一块屏奔赴一座城”,越界影城带起一波文旅消费热潮。贵阳借势而上,加快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圈。


影迷在越界影城体验高山流水


影城旁,一座集特色美食、文创产品与非遗技艺等于一体的越界市集初具规模。放眼周边,青云市集、太平路、新印1950等热门街区、商圈与此呼应,实现区位联动、商业互补、客流共享。







5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推动产业集聚,建设人才基地——贵州贵安新区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关注贵州贵安数字经济发展。具体报道如下:



我们平时上网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的场景: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或者录入人脸进行实名认证。通常在几秒内,页面就会反馈是否认证成功。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大多是商业机构,为何能认证个人数据?


“事实上,服务商并不能够直接认证个人数据,而是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中间人’,确保数据安全。”贵州数据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杨光应介绍,“以人脸识别为例,用户上传信息以后,会在我们的后台自动生成代码并进行加密传输,与数据持有方的人脸代码进行比对,能迅速反馈是否一致。通常响应时间在500毫秒以内,没有人为介入,人脸或身份数据不会以原始的样态进行传输。”


数据宝公司


上述案例只是数据宝公司业务内容之一,这家致力于为国有数据资源方提供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的企业,于2016年落户贵州贵安新区。当时,贵安新区数据产业处在萌芽阶段,数据应用生态尚未成形。“我们看中的是贵安新区地处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战略机遇。”杨光应介绍,经过近9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成为国有数据资产增值运营服务商、数据要素市场化领军企业。


去年8月,数据宝公司负责的贵州首单旅游景区数据资产入表项目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启动。“通过对景区数据资源进行盘点与梳理,经过合规确权、资产评估、登记披露等环节后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对景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作为抵押获得银行授信,有更多资金用来建设配套设施。”杨光应介绍,“我们还与当地银行合作,通过分析景区商户数据,实现了景区金融风控产品的开发,为景区的商业生态提供保障。”




“随着越来越多数据企业落户贵安新区,我们也逐渐感受到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大的算力为我们的业务系统提供支撑,本地客户也逐渐增多。”杨光应说,公司开发的“车辆保险反欺诈模型”帮助保险公司降低骗保风险,“物流企业信用评估系统”使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紧邻大学城的地理优势带来了丰富的人才资源。2016年,数据宝公司与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展开合作,定向培养数据安全与要素应用人才。此后,合作范围逐步扩大至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形成“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链条。“如今,贵安新区已经成了我们的人才基地,并开始向省外的办公点输送人才。同时,由于本地中坚力量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我们也开始将省外的技术、运营职能转移至贵安新区。”杨光应说。


贵安新区“引才聚智”政策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当地围绕“卡、钱、户、房、岗”推出人才新政策,例如“安巢·青年社区”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租住保障,已有约1200名毕业生入住。


“从初创企业到数据要素领域领军企业,数据宝公司的成长既得益于新区算力基建与政策红利,也离不开校企合作培育的人才沃土。我们将依托政策优势、算力优势,厚植人才优势,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贵安新区人才工作有关负责人说。

知知贵阳综合自人民日报

编辑/蒲爱佳 责编/陈萌 审核/曾昕 终审/谢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