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在做课间运动。受访单位供图
青少年运动的身影成为中山校园里亮丽的风景。受访单位供图
课程创新促“五育”
一到下午课间休息时间,中山东区朗晴小学就充满欢声笑语,一至六年级的同学正在教室外进行课间休息活动,跳绳、摸高、转呼啦圈、跳绳梯……孩子们运动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亮丽的风景。
朗晴小学是中山最早一批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的学校之一。今年以来,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鼓励全市中小学延续“天天动起来”的校园体育品牌建设,全面推进校园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政策,通过延长课间、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形式等举措,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3月,《中山市深化“天天动起来”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实施方案》印发,中小学校园里再次掀起一股体育热潮。目前,中山已经形成全国首创、体系成熟的“天天动起来”学生锻炼模式,覆盖全市约70万中小幼学生。
●南方日报记者 杨慧荣
“抢”出时间和空间 打造随处可及“微运动场”
晨曦初照,中山南朗街道横门小学以别具一格的古诗韵律操,为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们动作轻盈而有力,每一个抬手、转身都刚柔并济,将诗词的韵味与运动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横门小学每日安排1小时体育大课间,上午25分钟组织古诗韵律操、绳操和素质练习;下午35分钟开展跑步、跳大绳、篮球、足球等项目。同时,将课间休息延长至15分钟,分年级、区域开展跳格子、踢毽子、羽毛球、滚铁圈等趣味微运动,让每位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
像横门小学一样,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中山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除每天1节体育课外,各学校利用晨练或下午课后每天组织20—40分钟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为“抢”出运动时间,中山通过制定课间体育锻炼指引,引导所有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同时,中山还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学校每年举行春季或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
“这个学期,学校新增了许多微运动场景,也增加了智能体育测试设备,方便大家课间休息时轻量运动,确保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党总支部书记黄志煊说。
朗晴小学在每个班级门口都设置了课间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如绳梯、语音助高训练器、呼啦圈等。新校区教学楼天台将新建天空足球场、匹克球场、网球场,还在学校走廊和空地建设4个智慧AI体育运动站点,添置一批体育器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锻炼。
在完成大课间和体育课外,中山还通过分类指导和因校施策,推出课桌操、心理操、绳操和简化八段锦等形式多样的室内创意操,使学生运动身影不再局限于操场。
率先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 吸引超200万人次“云打卡”
运动场景,不止于校园。中山率先在全国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每年吸引全市师生超200万人次“云打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
在线上的运动,怎么做?据介绍,“云运动”汇集起家庭、学校、社会和镇街教办合力,学生选择户外或居家等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云运动”平台上上传运动视频或图片等记录并完成打卡挑战,即可获得勋章、证书和礼品等奖励。
“我在家练习乒乓球1分钟颠球项目,一分钟最高纪录可以颠球283次,在‘云平台’上已经是这个项目的运动小明星了!”中山石岐高家基小学学生郭可莹开心地说。
中山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市“运动员”具有长期可持续性,涵盖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全年龄段,每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可参与,培养终身运动者。活动在节假日期间开展,让学生校内、课后都有足够的运动量。
首创全科体育教学模式 深化“体育+”文化知识融合
“下午4时放学后,操场、场馆全是在运动和训练的学生,这种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中山纪念中学相关负责人说,该校正是通过丰富的体育赛事举办、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设置和特色的社团建设,将体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
为了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运动空间、更丰富的运动体验,纪中校内设有多功能体育馆、小球馆、大球馆三个大型运动场馆,以及全塑胶标准400米跑道田径场、标准游泳池、健身馆等,各类型球场上百个,所有场馆和体育运动设施非教学时间全部对学生开放,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武术8项体育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深化“体育+”文化知识融合,中山还推进体育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在25所学校试点开展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55个体育项目服务30万学生课后成长。
为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深度“绑定”,中山以“运动火炬”和“知识卡片”联结各个学科。比如,以累计运动打卡天数的形式进行“体育赛事站点”闯关,普及各种运动会知识;打卡赢“运动火炬”,每次打卡完毕可获得一张“知识卡片”,融入多学科知识和体育健康知识,以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文化学习。
在中山市第一中学,“体育课+大课间+常态化赛事”的模式保障学生每日运动时长,体育运动基因深入融入校园文化氛围。
中山一中学生处副主任任山鹏深有感触地表示:“运动不仅促进身心健康,还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篮球赛、足球赛等团体项目,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坚持与合作,这种精神反哺学业,形成良性循环。”
■观察
从“争时间”到“种习惯”:
中山体育改革背后的理念升级
从丰富校园体育形式到创建校园体育品牌赛事,再到“天天动起来”全周期模式的创建,中山校园的体育变革背后,是教育者理念的升级。
这不仅是关于体育运动时间的“争夺战”,更是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
体育锻炼是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最有效的手段。体育锻炼多一些,“小胖墩”“小眼镜”就少一些,其意义也在于让孩子们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在运动中享受乐趣、磨炼意志。
校园之内,中山市各中小学校有效利用课间活动时间,通过制定课间体育锻炼指引,引导所有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鼓励学校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赛事活动,构建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学校每年举行春季或秋季学生运动会(体育节)。
校园之外,各方力量一起给学生的体育时长“做加法”,中山让体育从校内“学科”变成全市青少年的“一种习惯”。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中山市青少年“云运动”挑战赛系列活动,学生通过线上打卡等方式,养成“天天动起来”的好习惯。
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每个孩子都能在紧张学习之余,享受运动乐趣,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天天动起来,健康迎未来,这一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中山学子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在运动中绽放。
■亮点
●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各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
●已经形成全国首创、体系成熟的“天天动起来”学生锻炼模式,覆盖全市约70万中小幼学生
●率先在全国建立“云运动”线上平台,每年吸引全市师生超200万人次“云打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参与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