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沪上老年人也热衷游学,甚至将“学”字放在“游”之前,乐观地提出要“学到老、游到老”。昨天下午,上海举办国内首个国际银发康养学游项目“银发趣学游,圆梦看世界”成果展示,一批沪上老年大学的学员汇报他们“老有所学、老‘游’所乐”的快乐晚年生活。
孙志强夫妇分享学游心得
72岁的孙志强退休前从事英语翻译工作。退休后,出于对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他动员妻子林文琴一同报读上海老年大学德语班。“英语是我的本行,学德语是我和老伴退休后选择的人生新挑战。”经过三年多的学习,老两口对自己的德语水平信心满满。去年,他们参加“银发趣学游”项目,登上欧洲内河游轮开启莱茵河之旅。在德国科布伦茨,他俩用德语同当地居民交流。孙志强说:“我一辈子同英语打交道,没想到70岁以后还能掌握另一门语言,而且还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异国文化沟通的桥梁。”林文琴也谈起了那次难忘的游学经历:“在斯特拉斯堡,导游带我们走进了一栋历史建筑,讲述《马赛曲》诞生的故事。这些知识是我们过去旅游时从未接触过的,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新世界的大门。在法国小镇的餐馆里,我们还随着音乐跟着老外一起即兴起舞呢。那一刻,所有的老年学员仿佛都回到了年轻时代。”
彭堤夫妇讲述老有所学故事
67岁的彭堤是上海老年大学朗诵团团长,去年夏天与丈夫、知名滑稽戏演员杨元道参加了一次为期半个月的游学旅程。她说:“很多跟我们一样的老年大学生选择将‘边学边游”嵌入退休生活里。踏上邮轮后,我们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移动课堂’,每天在图书馆里学习海洋知识,在影院里观看外国风光的纪实片,在船舱的中庭举办音乐会,在厨房里跟着大师傅学习做西餐,学中有游、游中有学,弥补了许多自己在年轻时错过的知识和技能。”杨元道感慨地说:“25年婚姻,15天游学,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知识赋予我们探索世界的勇气。”
2024年12月发布的《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丰富老年文娱业态,拓宽老年教育供给主体范围,鼓励培训机构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兴趣类课程,支持老年大学与市场化机构合作。如今,“优化邮轮产品和服务,丰富老年人出游体验”已经成为本市银发族游学的重要项目。本次银发族康养学游成果展示活动由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指导,上海老年大学等主办。老年学员纷纷登台通过讲故事、播视频等式分享他们的游学体会。
据主办方介绍,该项目自去年6月启动以来,上海老年大学整合文化、艺术、心理等领域10位专家组成“明星导师团”,在本市设立了两处校外研学基地,开设了19节“康养学游大师课”,已惠及1200名老年学员。课程内容涵盖欧洲艺术史、非遗手工艺、旅行摄影等,形成了“校内课程打基础、校外实践拓视野”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025年新一轮“银发趣学游,圆梦看世界”项目也于昨天向全社会发布,通过新增“康养学游智友团”“康养学游伙伴联盟”等,在本市构建“教育+文旅+康养”的晚年生活模式,助力老年人康养学游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