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青山茂林兴旺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5:19:00    

游客在大龙村体验环形自行车泵道。大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大龙村航拍。大余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平坦宽敞的山道如白色缎带在山林中缠绕,一幢幢青砖黛瓦的民居散落其中。油菜花海掩映着乡村乐园,踏春游人或嬉戏打闹,或欣赏客家山歌,或被飞珠溅玉的瀑布震撼。不远处,越野车队行驶在溪水间。

“我们是大龙村的‘回头客’,专门组团从广东广州自驾来的。这里的丫山有山地、溪流、竹林三条越野路线,还能野炊、挖春笋,美食和酒店也不错,在我们当地车友圈里很有名。”越野车友会负责人张林说。

大龙村的丫山,处于赣之南、粤之边,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森林覆盖率达92.6%。“早些年大龙村是贫困村,人家都说‘有女不嫁大龙山,穷山恶水红薯饭’。村里人捧着丫山这个‘金饭碗’过苦日子!”谈起过往,大龙村党支部书记曹祖洪语气中略带感伤,“村里是土坯房、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靠几亩薄田或上山砍毛竹,一年下来挣不了多少钱,不少壮劳力不得不外出讨生活……”

穷思变、变则通。村“两委”班子经过调研考察、深思熟虑,想到一条新路子:丫山有万亩竹林、杜鹃花海、原始植被、瀑布群,何不开发景区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说干就干,大龙村开始打造以丫山森林为载体的旅游地。

方向有了、路子定了,大龙村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不填塘、不推房、不移山、不砍伐为前提,通过景区带动模式修路铺桥、拉线接网,打造漂流、高山茶园、步行街、民宿、乡村乐园等业态,还促进了周边多个乡镇的土特产销售。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也吃上旅游饭。清明时节,位于大龙村半山腰的民宿街挤满来此踏春游玩的人。“有些民宿是村民闲置老屋改造的,建筑风格统一但每家的主题和定位不同,这就避免了同质化。同时,我们推出景区门票优惠,入住民宿免景区门票,又吸引了不少客流。”曹祖洪说。

村民邱能荣的民宿“坝里人家”在民宿街的街头。他曾是景区员工,退休后将老宅改造成民宿:“趁着县里发展民宿和大龙村打造农商街的机会,翻新老宅,打造5间精品客房,今年春节期间天天满客。”

走进“坝里人家”,房间窗明几净、家电一应俱全;窗外,青山流水、花黄菜绿。

“从哪里学的经营民宿法子?”记者好奇。

“在景区工作时就经常留心这方面,底子打得牢。退休后大龙村推荐我参加省里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习民宿管理、客房布置、新媒体营销等课程,长了见识。”邱能荣伸手比了个“六”,“每年到手这个数。”

2015年后,更多新项目被纳入丫山的发展计划——打造森林拓展训练、房车营地等运动基地,举办全国百部房车露营大会、江西森林越野英雄会、国际山地马拉松大赛等300多次体育赛事,吸引300多万人次参与。

产业旺了,村民腰包鼓了。丫山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村民增收,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到一年1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曹祖洪兴奋地说。

让村民宜居兴业,丫山鼓励大龙村村民“资源入股得股金,景区务工拿薪金,房地流转收租金”,同时发奖金鼓励村民自学技艺,组建才艺团、民俗演艺团等兴趣社团。曹祖洪掰着指头一一介绍:“大伙自学成才,可谓多才多艺,有的会弹古筝,有的会唱民歌、会作曲,有的擅长书法并且能弹奏多种乐器,这些都能派上用场,深受游客喜爱。”

正聊着,一辆黑色越野车从村道上驶来,驾驶员李秀娟停下车与曹祖洪打招呼,“曹书记,我等下接游客,您也一起来?”曹祖洪忙摆手,转过头来向记者介绍,“这是返乡工作的李秀娟。她是丫山景区员工,也是村里花木兰车队成员,游客常对她的车技竖大拇指。”

李秀娟接过话茬笑着说:“我还是股东咧。家里老宅改成民宿,托给景区管理,按比例拿分成。”

“像李秀娟,杂七杂八加一起每年到手20多万元。”曹祖洪带记者沿村路前行,到了大龙村竹林示范基地。竹林里,五六位村民手持镰刀、夹钳穿梭其间,忙着清杂、松土、施肥。

大余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打造丰产毛竹林,大龙村推广竹林培育技术,完善竹山林道、引水喷灌等设施,采用竹林托管经营。“大龙村发展需‘两条腿’走路。村里开发丫山景区外的竹林,村集体经济每年到手10多万元流转费,流转林地的村民不仅每年有收益,还能在毛竹加工厂务工或卖笋给游客。”曹祖洪说,“游客喜欢跟村民挖笋,夸赞竹笋原生态、好吃。”

大余县“春笋节”刚过,各类体育活动又提上日程,大龙村正紧锣密鼓地张罗。“隔壁头塘村联系我,希望两个村合作办活动。到时候你们再来,肯定更加热闹!”曹祖洪向记者发出邀请。

(本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