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煤炭化工等能源的“聚宝盆”。除此之外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有着全国闻名的“九大风区”和全国第二、总储量将近10亿千瓦的风能资源。总台记者崔宁现在就在被誉为“中国风谷”的新疆达坂城,这里的金风科技零碳数字化智能工厂是中国成立最早、自主研发能力最强的风电设备研发及制造企业,也是一家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民营企业,生产的风电设备在全球装机已经突破1.28亿千瓦,相当于全球风电的11%。接下来,就让记者带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个智能工厂。
记者所在的位置是金风科技达坂城零碳智能化工厂,这里也是新疆首个零碳智慧园区。直播的主角是要讲讲捕风发电的大风车,你看在厂区里就有一个,它是一台2兆瓦的风电机组,屋顶上还有400千瓦的光伏,这两个一组合,再加上一套储能设备,就可以实现整个园区95%的绿电自供。也就是说,这里用的每一度电、装配的每一套机组,都使用这样的绿色电源,每年可减少1800吨标煤使用量。
这边有一个大风车叶片,有43米,,如今最大的风电机组功率已发展到22兆瓦,重量有50多吨,长度超过150米,是这个叶片的近三倍。再到厂房去看看,这是智能生产车间,就相当于整个风电机组的的“中枢制造场”。生产什么呢?就是大风车中间叶轮,就像大风车的“心脏”,带动三个叶片不停地旋转,在空中捕捉风能。
这里有国内最先进的脉动式生产线,9台自动装配机械臂可以从软、硬件两个端口出发,实现物料配送、拿取与安装、质量检测、数据储存与追溯等全过程的无人化与自动化。与同产能的传统风电厂相比,这儿生产一套机舱和叶轮的时间,从8小时缩短到3.5小时,生产周期由5天缩短到4天,也就是说每天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就可以生产两台风力发电机组,实现了产能翻倍。
这些生产的风机都到哪里去了呢?在离工厂大概20公里的地方,就是被称为“中国风电摇篮”的达坂城风电基地,上千台风机在茫茫戈壁上连绵成片。每台风机从空中捕捉的风,每转动一圈可发电约23度,平均每年可发3300万度清洁电能,可满足1.8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电。在距离达坂城4000公里以外的福建,在那儿,上百台海上风机正在运行发电,实现了中国风电从沙漠到海洋的跨越。它们也是全球首批16兆瓦级海上风机,刷新了全球单日单机发电量。
此时此刻,全球多个“中国制造”的风电项目也正在建设中。从新疆到世界,中国风电制造已经遍布6大洲47个国家,全球装机数量超5.4万台,核心部件实现了100%国产化。
如今的新疆从“中国煤仓”到“万里风光”,从向地下开采资源到向天空捕获资源,正在探索传统工业向新兴产业过渡的发展之路。而像金风科技这样的优秀民营企业则成为其中的最大助力,推动着中国的绿色发展。
优化环境加强服务 民营企业发展显活力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占比逐步提升,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外贸主力军地位不断巩固。同时,新疆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服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打出助企帮扶政策“组合拳”,让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涌现。
这两年,深居内陆、离海最远的新疆靠着本地产“海鲜”火爆出圈,这些产自天山脚下、沙漠边缘的水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在这家水产公司的洁净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进行三文鱼的分拣、切割、包装等工序。开年以来,来自各地的三文鱼订单已经排至二季度。除了受到国内市场的青睐,新疆养殖的三文鱼还销往海外市场。
产品顺利打入海外市场,也助力该企业形成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及延伸为一体的数字渔业全产业链。不仅是水产品,新疆的不少企业也都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这家主要生产线缆等产品的企业已经成立22年了。国内线缆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是发展需求。对于他们来说,能拿到国外订单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当地政府也积极为企业想办法、找出路。
对于一些民营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来说,从研发阶段到产品生产,需要迈过多个门槛,资金问题就是其中一道难关。当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新疆接连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制定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等法规规章,还多次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等,一系列针对民营企业的帮扶政策让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不断涌现。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