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行为在法律上通常难以直接定罪,原因包括:
碰瓷行为在法律上的定性和处罚尺度相对模糊,一些碰瓷行为可能尚未构成犯罪,只能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碰瓷犯罪的主力多为老年人,他们可能因为社会关注和同情,以及对自己法律地位的了解,认为即使坐牢也无妨,甚至可能享受国家提供的养老待遇,这导致法律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可能更加谨慎。
碰瓷者往往事先精心策划,准备了相应的证据和伪造的医疗费用,使得侦查机关难以获得确凿的证据来定罪。
碰瓷犯罪涉及的金额通常不大,社会成本较低,一些执法机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能更倾向于将资源用于其他更紧迫的犯罪类型。
由于碰瓷者多为社会底层人群,抓起来可能面临执法难度,且可能给执法机关带来不必要的责任风险。
政府可能认为,通过车主支付小额赔偿来解除碰瓷带来的麻烦,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对社会的稳定性有正面帮助,而车主的不满相对于政府付出的资源来说,可能显得不那么重要。
刑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碰瓷罪”,碰瓷行为需要转化为其他犯罪(如诈骗)才能定罪,但取证不易。
综上所述,碰瓷行为之所以难以受到法律惩罚,是由于法律上的界定不明确、特殊人群的社会地位、取证难度、社会成本考量、执法机关的责任规避、资源分配问题以及法律空白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