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烧麦的历史由来,原来并不是捎带着卖的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1 09:52:33    

烧麦,一种美食。

尤其呼和浩特的羊肉大葱烧麦,名动京师,驰名远近。

正宗呼市烧麦,配砖茶

但烧麦名称的由来却一直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因其是在茶馆酒肆捎带着卖,所以称“捎卖”。持这种说法的人可能主要是依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惟市内所售捎卖一种,则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带卖之”。

但“捎卖”一词及《绥远通志稿》的记载恐怕都不对。无论南方北方,全国各地有各式各样的烧麦,因饮食习惯和食材不同,做法也各异,岂能都是捎带着卖的?

烧麦

目前看到的资料显示,烧麦最早源于元代。元代高丽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有元大都售卖“素酸馅稍麦”的记载,该书说:“以面作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烧麦,又称肖米、稍麦、稍梅、鬼蓬头”。从名字来看,没有一个有捎带着卖的意思。

明代的《金瓶梅词话》中出现过“桃花烧卖”。清代的《儒林外史》第十回有:“陈和甫坐在左边的第一席,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

“稍麦”一词从元代一直使用到现在,但明清以后“烧卖”的记载增多,如今约定俗成的基本都叫作“烧麦”,但“稍麦”一词仍有使用的。

纵观所有记载或元曲、文学作品等对烧麦的描述,除《绥远通志稿》记载有“捎卖”之说,均未出现过“捎”字,也无记载表明这种食品是“捎卖”之物。是故,笔者认为,烧麦的馅虽然各有不同,但皮都是使用小麦面粉制作而成,所以叫“烧麦”更为准确。

南方烧麦

据说,烧麦的制作从和面到做熟共需要16道工序,烧麦皮要压出24个花褶,代表二十四个节气,走槌压皮是制作烧麦过程中最独特的技艺。成形的烧麦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

“归化城”烧麦以羊肉大葱为主,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闻起来清香四溢,吃起来味浓而不腻,在清代时就名扬京师。如今,呼和浩特烧麦不但是当地人最爱吃的早点,也深受全国各地的游客青睐,是到呼和浩特旅行游玩必吃的地方美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