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学的学生自信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学校供图
编者按
一些学校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后,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皆大欢喜,将获奖证书“供奉”起来,缺乏继续研究改进的动力;二是奖项成为研究团队少数人的荣誉,与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无关。重庆市巴蜀小学校教学成果应用推广的“认领”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下简称“巴蜀小学”)历经90余年的教育实践探索,提炼出“教育是做的哲学”的理念。这一理念源于实践智慧,深植于“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的真实行动,贯穿于对“为何做”的永恒叩问,更聚焦于激发“持续做”的内生动力。这正是学校治理逻辑不断自我升级的核心体现。
2018年,巴蜀小学历经十多年持续研究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以下简称“学科+”成果),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我们认为,学校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驱动教师队伍整体发展,进而促进常态课堂的深度变革,最终体现在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上。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少数优秀教师或仅仅依靠“关键少数”带动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系统构建一种相互成全的温暖秩序,营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生态,最终形成“共同生长、做事成人”的治校模式,让“创造”内化为更多教师和学校的精神气质,实现师生才智的充分涌现,从而创造常态化优质教育生态。
巴蜀小学的成果获奖后,上海、江苏等7个地区申请立项应用。我们清晰认识到,成果推广应用的深层本质是对学校治理水平的考验,唯有持续激发教师团队的活力与创造力,方能支撑起课程改革的深化与成果的持续推广应用。
成果推广到底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我和教师们意识到:成果推广应用,不是过去经验的简单复制,而是与时俱进的不断丰厚;也不是单方面的推广和应用,而是因地制宜的双向奔赴;更不是对国家部署的简单应对之策,而是实现扩优提质和优质均衡的创新举措。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了对内研究深化和对外推广应用双轨并行的两条路径。
2018年9月至2021年7月,学校开启获奖后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以“学校名片,我来代言”为主题,经历“我愿·我能·我有”三步进阶,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重点解决行动深化再出发的“动力”问题,推动“学科+”成果的对内深化与对外推广。
1
“我愿”
认同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前提
2018年,学校将内部学术年会主题定为“学校名片,我来代言”。教学成果本身源于教师的集体智慧,但我们深知还有需要提炼和升华的地方,于是鼓励教师认领自己参与成果研究的智慧贡献,让教师确认成果的价值归属,并赋能教师持续研究、丰满成果。通过系统梳理、案例具体化、人人代言,核心目标是让成果回到教师中去。
在学术年会期间,学校开展“学术整理志愿者”“成果推广志愿者”“学·教小助手开发志愿者”等招募,共招300余人,几乎涉及全校的每一位教师,并与成果进行了一一匹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参与基础,自主选择代言和推广“学科+”成果的具体内容。这不但明晰了教师对成果推广的身份认同问题(从“任务”转变为“自己的事情”),也有效地分解了繁复的推广任务,还极大地丰富了成果的推广形式和层次,给成果应用方提供了更为立体生态的成果样本库,实现了对内深化与对外推广的高度融合。
2
“我能”
聚焦成果再深化的重点方向
学校以跨学科主题学习赋能,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面对志愿者教师基于“我愿”的选点,学校需要提供“我能”的专业支撑,帮助教师认领后深度参与成果的再研究、再梳理。比如巴蜀小学每位教师都投入打造中华名校项目成果的再研究,基于课堂、基于学科课程或实践课程,拟定基于学校成果深化的重要课题清单,自主抱团进行课题申报与研究;同时集中研发,实现了“学·教小助手”的迭代升级,打造属于巴蜀人的“中央厨房式”课程博览馆,将“学科+”成果通过全校教师的再研究、再梳理、再创造,服务校内全体教师的共享使用,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的转化,学校连续多年开展“阳光杯”教学竞赛等,促进全学科、常态化的深度交流,让教师在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式提升、资源整合运用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巴蜀园中,处处可见教师们的教学研讨,这就是巴蜀特有的“成果应用中持续完善—教师教研改革”实践路径。
3
“我有”
收获“一起做出来”的学术自信
没有对内深化的自觉,就不可能有对外推广的好成效。认领机制从“一张志愿清单”开始,很好破解了“谁来做”“没有方向、没有动能、没有支架”等推广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任务驱动教师深度理解成果,并通过研究反哺教学实践,实现“成果应用—课堂变革—教师成长”的闭环,这样的机制下,人人都是成果持有者、人人都可以成为成果代言人和推广者。
遵循“教育是做的哲学”行动逻辑,巴蜀小学始终坚守“儿童立场”,紧扣“探索课程综合化教学”的行动主线,一步一步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课改深化行动,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本领、一种感染力、一种职业素养。努力实现更多人的“我有”,用巴蜀教师们的话来讲,就是“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生活”。
2021年9月至2024年7月,获奖后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学校以“五育融合的新作为、新使命”为主题,第一学年深化落实“双减”,让课堂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策源地;第二学年转化落实“双新”,以“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助推实践学习,让自主创造在每一堂课中发生;第三学年聚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突破,进一步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从学校以前的“综合实践主题单元学习周”,到后来每年开启的项目式学习的基础上,落地做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常态化实施。
获奖后,巴蜀小学没有止步。学校在“学科+”成果基础上,目标坚定、步履坚实、从容有常地让“课程综合化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实现了“六年新跨越”。作为校长,我带领班子成员始终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按照学校发展的自身节奏,在系统规划基础上选点突破,开展了大量真研究真行动,让活力在课堂绽放,促进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成果、转化成果、突破成果,让学生蓬勃生长,让学校更有活力。这是荣誉之外,教学成果奖带给巴蜀小学的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1日 第06版
作者: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