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网】
3月26日下午,高银巷小学的操场化身“情绪美术馆”。学生们围聚在展板前,用贴纸、画笔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具象符号——这是清波街道社工站联合杭州芋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推出的“周三心灵补给日”现场。随着杭州市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的政策落地,一场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破壁实验”正在校园悄然展开。
空间破局:从咨询室到操场
传统驻校社工服务往往受限于咨询室的固定场景,学生主动求助意愿较低的困境长期存在。此次创新推出的“心灵充电站”将服务前移至学生日常动线,在操场设置情绪拼贴展板、秘密树洞信箱,利用课间15分钟开展非接触式互动。活动现场,五年级学生用缠绕的黑色线条表达友情矛盾,却在旁贴上一颗橙色爱心;二年级孩子将彩虹贴纸拼成笑脸,记录家庭电影的喜悦。
机制创新:三级响应闭环
项目构建“表达-识别-支持”的全流程机制:学生们在便签纸上绘制情绪符号后,驻校社工通过专业分析建立动态档案,联动班主任开展分级介入。对于持续出现灰色雨滴、破碎图形等预警符号的学生,启动家校社协同干预。
政策衔接:15分钟的教育深意
该实践精准对接杭州市教育局延长课间活动时间的政策导向,将新增的5分钟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窗口。通过游戏化、低门槛的参与方式,让情绪表达如呼吸般自然融入校园生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