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妍
近日,来自老挝的湄公河流域优质经济鱼类——巴沙鱼,在经过深圳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即将“游”上深圳市民餐桌。
据了解,巴沙鱼通体无鳞,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到32℃,低于20℃时,水温越低,生长速度越慢;低于13℃则有死亡危险。巴沙鱼在越南音译为“卡巴沙”,意思是“三块脂肪鱼”,因为该鱼在生长过程中,腹腔内积累有三块较大的油脂,约占体重58%。
此批进口的巴沙鱼是老挝首家获得对华出口资质的水产品企业——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加工厂“湄公鲜生”生产,正式运抵深圳蛇口港,不仅意味着中老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水产品贸易的首次通关突破,也是深圳市、大鹏新区深化国际渔业合作、构建国际海洋经济全产业链的又一里程碑。
此批巴沙鱼依托湄公河天然水系,采用全程无激素添加的绿色养殖模式,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严格遵循中国海关检验检疫标准,建立覆盖养殖、加工、运输全链条的追溯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可溯;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与全产业链运营,有效降低成本,价格更加亲民。
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渔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东南亚渔业产业发展的投资平台企业,位于大鹏新区,依托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推动种源优势和生态养殖技术的发展。该公司在湄公河畔的老挝巴色市投资建设的老挝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是深圳与老挝当地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产业园项目。
该产业园区依托湄公河流域优质水源和亚热带气候优势,构建了集种鱼培育、生态养殖、科技研发、加工生产于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园区一期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预计可实现年产巴沙鱼商品鱼超2万吨,加工巴沙鱼成品达1.2万吨,年产值约3.3亿元人民币。待园区项目整体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加工巴沙鱼超50万吨,成为保障深圳水产“菜篮子”的重要基地。
据介绍,该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深圳市、大鹏新区相关部门的推动。2022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主动服务,助力企业携带自主研发的基因科技成果“出海”,为项目落地奠定技术基础。2024年,中老两国正式签署老挝《输华养殖水产品的检验和卫生要求议定书》,巴沙鱼成为首个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老挝鱼类产品,实现两国渔业贸易零的突破。
在此过程中,大鹏新区持续优化“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会同发改、规自、海关等部门,在项目审批、技术对接、通关服务等环节提供全流程政策支持,打通跨境合作“绿色通道”。近年来,新区大力实施向海发展行动,围绕培育壮大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建成海洋生物产业园等5个海洋及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南方海洋科学城坝光核心区”纳入市级海洋发展重点区域,引入“水上大疆”苇渡智能科技等总部项目,推动广东大鹏LNG冷能养殖示范项目成功出鱼,开辟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据透露,新区正推动中渔科技与京东合作,拟构建“湄公河源头直供”供应链,直营老挝巴沙鱼等优质产品。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