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在湖北省郧西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讲解员井秀娟正在为来自陕西省的40多名游客,讲述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时,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故事。
湖北省郧西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内,讲解员正在讲述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的故事。孙凌玺摄
“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开园以来,纪念园接待的游客数量直线上升,月高峰期访客量超过4万人次,接待旅行团近百个。”井秀娟介绍,来纪念园参观的游客都是冲着红色场馆来的,不仅有省内外的党员干部群众到这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且有来自周边多所院校的学生来这里进行红色研学,甚至还有红军后代来这里寻根。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革命岁月的激情,领略郧西红色文化的魅力,这个清明假期过得太有意义了!”陕西游客付荣说,这个假期他带着家人追寻革命先烈足迹,游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让他对红军的长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红色故事感人心,红色印记励后人。在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6组何家大院,湖北口回族乡红色宣讲员丁洁正为一个家庭团介绍这里的红色故事,年过七旬的老人谭祥兴带着一家三代人听得津津有味。
“这里是中共鄂豫陕省委旧址,1935年1月,中共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曾在此驻扎办公……”丁洁一边给游客讲解《什么是红军》传单的故事,一边引领游客重温历史的遗迹。这张400余字的传单是全国保存完好的同类型红军传单之一,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节假日大量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他们携家人一起来学习这里的红色文化,预计接待人数将突破万人。”丁洁说,游客们对《什么是红军》传单的故事十分感兴趣,在游览了中共鄂豫陕省委“郧西会议”旧址、红二十五军小阳坡干训点旧址等地后,还会前往虎头岩村探寻“红色传单”背后的故事。
“红色故事”引客来,红色文化兴文旅。郧西县是湖北解放第一县,全县共有红色遗址4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8处,这些丰厚的红色资源,承载着闪亮的历史记忆,是生动的教科书。“如果说长征被誉为‘地球的红飘带’,郧西就是红飘带上闪亮的星星之一。”国防大学教授刘波在参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时说道。
2021年7月,郧西县被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范围、全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轴四线”整体空间框架,支持郧西建设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重点展示园、湖北口回族乡至土门镇集中展示带、文旅融合示范区。截至目前,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中,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红军小学、红军巷、红军塞等项目已完工,8余处红色旧址展陈布展完工并对外开放,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红色记忆体验带”发挥“红线穿绿珠”效应,擦亮郧西红色文化名片。
红色文化助力产业发展,红色文旅带富一方百姓。在郧西县关防乡二天门村,红旗飘飘迎风展,长征历史步道上的游客来来往往,他们正在拍照打卡,记录红色美丽村庄的宜人风景。
“我开了两家民宿客栈,在假期前房间就已经预订满了,加上餐饮收入,每天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关防乡民宿负责人范启香高兴地说,他还打算扩大经营规模,结合红色文化更换装修风格,让更多的游客“爱”上“红色”郧西。
在郧西县关防乡一天门村,游客们沿着长征历史步道重走长征路。孟莹摄
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郧西把红色美丽村庄与“田园风光”相互串联,让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等深度融合,推出红色研学旅行和体验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们日有所赏、夜有所“留”。
红色旅游消费“热”,红色文创“活”起来。《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画册、《什么是红军》相框、印有红色宣传语录的军用挎包、行军水壶、搪瓷缸、烟灰缸……位于郧西县天河金街的“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的红色专区,红色文创产品摆满展台。
“结合本地红色文化,我们专门设立了红色专区,目前已销售红色文创产品1.2万余件。”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负责人陈萍介绍。郧西将红色文化与文创产业有机融合,推出了“红色印记”LOGO、“红色印记”图册、“郧西做东”红色文化手工艺品、纪念品等红色文创系列产品,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近年来,郧西县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为契机,把红色文化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增加红色美丽村庄数量,培育文旅新业态,让红色文化和七夕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全力建设全国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激活“支点建设”新动能。(邹景根、陈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