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一些实体书店,想要一睹书内“真容”越来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避免书籍污损,有的书店将过去可供顾客随意敞开翻看的书籍,用塑封皮牢牢“封死”。有网友吐槽:书店在“凭封面卖书”。(8月14日《北京晚报》)
曾经,开架售书是实体书店的创新经营模式,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大家都曾有过随意走进一家书店,尽己所愿遍览群书的舒畅体验。正基于此,一提起书店,便不免勾起一种美好的记忆。
不可否认,之所以不拆塑封售卖,书店确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正如有书店工作人员表示的,一旦拆开塑封,书就不好继续销售了。从《北京晚报》记者在王府井书店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书店内一些没有被塑封的图书,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损。有的书页被翻得破破烂烂,用胶条反复修补;有的图书封面被拦腰撕开,有的图书甚至连封面都被整页扯掉,不见踪影。
尽管如此,实体书店不提供样书,失却了其“比较优势”,有些得不偿失。众所周知,去实体店购物,体验感是顾客十分在意的重要因素,如今图书内容被一层薄薄的塑料皮封闭,就会使读者的情绪消费价值大打折扣。在网络销售、电子化阅读日趋流行,实体书店经营尚未完全走出困境的当下,这种退缩式营销模式,势必将不少真正的爱书人挡在门外,加剧书店的不利经营态势。
事实上,保护书籍与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两者不应该是一对矛盾体。曾有网友晒出一些地方的书店,店内大部分图书都提供可供阅读的样书。为保护样书免受污损,样书包有学生常用的透明塑料书皮。即便对于个别未提供样书的书籍和杂志,读者如需拆封,可以联系店员,图书拆封后即使顾客不买也没关系。如此做法,体现了书店经营的“温度”。
其实,书店除了给样书包书皮,进一步完善自身服务,还可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化解“两难”选择。比如,将书籍的部分书页扫描成电子书,制作成二维码贴于塑封,以此供顾客扫码自行查阅图书内容。总之,只要真正站在读者角度,积极寻计问策,办法就会比困难多。只要书店处处想着读者,读者也会考虑到书店的难处,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最终互惠互利,让彼此走得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