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清明节临近,网上AI“复活”服务增多,专家提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2:24:00    

只需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就能通过AI技术让逝去的亲人“动”起来。临近清明节,记者发现,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利用AI技术还原逝者音容笑貌的服务增多。AI 是怎么让逝者“动”起来的?这一新服务的法律边界在哪?如何保护消费者隐私?记者采访专家解答。 记者走访 AI“复活”逝者服务 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3月28日下午,记者在淘宝、拼多多、闲鱼等平台搜索“AI复活”“AI逝者复刻”等关键词,可以看到大量相关产品,价格从199元到6999元不等。 在一家售卖相关服务的网店,客服介绍称AI缅怀类的基础服务通常在199元至799元之间,主要是通过AI深度学习技术建模,让照片中的逝者动起来,并配上合成语音简单说几句话,如“我好想你”“要记得照顾好自己”等。这类短视频一般在30秒到1分钟左右,月销量可达300至500单。 在另一家主打提供高端定制服务的网店,记者看到一款标价6999元的“AI拟真影像建模”套餐,商家称该套餐能提供更加细腻的面部表情和语音复刻功能。用户可提供逝者生前的照片、视频和语音片段,AI会深度学习,生成的视频不仅在外貌、表情上更自然,声音也能最大程度还原逝者生前的语气,甚至能进行语音交互。商家表示,该服务适用于家庭纪念或私人怀念,一些客户希望借此方式“与逝去的亲人再聊一次天”。 厦门软件园三期的一家科技公司透露,他们清明节前夕的订单量增加了近三倍,每天有数十名客户咨询,其中约70%是为父母制作纪念视频的。 对这种服务,一些市民认为,可以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一定的哀伤疗愈等情绪价值,但同时,市民对平台或商家是否会尊重隐私、数据是否泄漏以及是否存在法律风险等表示担忧。 技术专家 商家应签署保密协议 生成视频须打水印AI是如何实现这一“复活”的?厦门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数字人应用专家林少迪表示,当下使用AI“复活”亲友主要使用三种科技。首先是人脸修复,用类似“人脸拼图”技术(即GAN模型),能把老照片修复清晰,也能让照片里的人眨眼微笑;第二是声音克隆,通过分析生前录音,能合成出相似度达90%的声音,对说话习惯等都能模仿;最后是对话系统,就像升级版的语音助手,能记住逝者平时爱用的称呼这些细节。“简单来说,就是拿照片视频录音这些‘记忆碎片’训练AI,最后拼出能互动会说话的虚拟形象。”林少迪说。 林少迪说,这种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能帮一些人完成心愿,作为情感慰藉。当然,也要提醒当事人不要过度依赖这种服务,陷在虚拟世界里。同时,要注意风险问题,市民如果购买此类服务,首先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商家,并签署保密协议,约定数据使用完后必须彻底删除。此外,所有AI生成的视频必须打水印。 律师说法 数据使用须合法合理 注意保护隐私使用AI技术“复活”逝者,是否存在法律风险?北京盈科(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许东认为,在人格权方面,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原则上死者不享有人格权,但要避免因第三人的行为侵害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商家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照片,导致逝者肖像、名誉、隐私等受到侵害的,其近亲属有权根据民法典的相关条款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许东指出,商家如果没有得到足够授权,或者无法证实客户提供的照片是否合法取得,可能存在非法获取数据的风险。此外,如果客户提供的照片涉及第三方隐私,可能引发连带侵权纠纷。同时,这类照片作为AI生成物,其知识产权权属问题依然面临巨大争议。

来源:厦门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