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莫杰 邵阳报道
资江的春水裹挟着暖意,将两岸的桃红樱粉浸润得愈发鲜活。北塔区李子塘村的千亩桃花如云霞漫卷,邵东周官桥的万树樱花似雪浪翻涌,新宁崀山的油菜花海则以金箔般的色彩铺陈丹霞赤壁……邵阳的春天是一幅以花为笔、以山为卷的生态长轴,每一片花瓣都在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这里的花海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经济密码,是乡土文明与现代智慧碰撞的诗意表达。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智慧,往往凝结在飘扬的党旗与躬耕的背影之间。当分散的个体经营遭遇市场浪潮,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需要价值平衡,基层党组织正成为统筹多元诉求的“超级节点”。
资江北岸,邵阳县黄亭市镇码头村的蜕变印证着这种治理哲学的胜利。村党支书张建军带领村民将荒芜河滩改造成千亩油菜花田的故事,已成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他们扛着党旗清理淤泥、铺设青石板步道,甚至自费试种抗倒伏油菜品种。“资江花海节”开幕首日,党员的身影是花海中跃动的红色坐标——年过七旬的老党员李国富戴着红袖标穿梭花田,为游客指路的身影被游客拍成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次。返乡青年的直播间里,“党员诚信经营户”的腊肉、蜂蜜被抢购一空,突破5万元的日销售额,实则是组织优势向市场效能转化的计量单位。这些场景共同诠释: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在于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产业链上的增值环节。
30公里外的洞口县江潭村,党支部将“冬闲田”变“共富田”的实践更具深意。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零散的3000亩土地被整合成连片油菜基地,与湖南粮企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同时引入文旅公司开发摄影基地、研学课程。2025年,这里油菜籽总产量有望突破5000吨,花季期间游客带来的餐饮、住宿收入达150万元。村会计杨晓燕的账本上,亩均产值从三年前的800元跃升至3200元——跃升的亩产值曲线背后,恰是生产关系重构释放的生产力风暴,是党组织将“单户种田”变为“抱团生金”,破解土地碎片化、农民老龄化等时代课题提交了邵阳答卷。
产业交响 三色生金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产业链价值重构。当传统农耕跳出“春种秋收”的时空局限,当农田升维为沉浸式消费场景,土地便能焕发几何级数般的增值魔力。
北塔区李子塘村的桃林演绎着“一树三产”时空折叠的商业魔法:春日的粉红是文旅经济的底色:首届桃花美食节上,“陈家桥一桌菜”以田庄豆腐、光裕土鸭等乡土食材俘获游客味蕾,单日接待量突破万人次;夏日的翠绿是农业深加工的基底,350亩黄桃通过“认领一棵树”活动预售一空,认领者待果熟时携家采摘,每亩增收超2000元;秋日的金黄则沉淀为品牌价值,黄桃罐头、桃胶贡柚羹通过冷链物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完成农产品从物质消费到文化消费的价值跃迁。这种“三季创收”模式,实则是农业全链条增值的生动图谱。
在邵东魏家桥镇的樱花隧道,流量经济的密码被重新编译。自动巡田机器人搭载的直播间,将樱花雨的唯美画面转化为即时消费冲动;篆刻“樱语”的竹筒米酒、非遗苗绣香囊,则把在地文化封装成可携带的乡愁符号。日均2万人次的客流量背后,是“视觉奇观—文化认同—电商转化”的商业闭环,这种“眼球经济+指尖经济”的融合,为传统乡村旅游插上了数字时代的翅膀。
新宁县崀山镇窑市村的千亩油菜花田,正演绎着“一田三产”的财富密码。春日的金黄是文旅经济的底色:花海中“鲜花镜子墙”“月色坦荡”等大地艺术装置吸引游客驻足打卡,汉服秀与非遗苗拳展演交织成流动的风景;夏日的翠绿是农业深加工的基底,古法木甑蒸籽、石碾碎胚的榨油坊里,游客体验的汗水化作直播间热销的“崀山花语”菜籽油;秋日的褐土则孕育着循环经济的生机,油菜秸秆粉碎还田,为来年紫云英花海积蓄养分。这里的创意市集更是一曲“她力量”的赞歌。在“她宣言”展区,旧衣物拼贴的装置艺术诉说着乡村女性的生命历程;“她课堂”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教授香囊缝制,针脚间流淌着苗绣的千年文脉。牧鸯酒坊的女主人将自酿米酒装入竹筒,刻上“花开自在”的篆章,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文创爆款。“我们不只是种花人,更是乡村美学的创作者。”她的宣言,道出了邵阳“花经济”从物产到文化的升维。
文脉浸润 乡愁生辉
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篇章,往往写在文化自觉与文明重生的叙事里。当非遗技艺遇见当代审美,当废弃农具化身艺术装置,乡土中国便完成着从“被拯救对象”到“价值输出者”的身份转换。
城步苗岭的梨花深处,苗拳招式划破晨雾,银饰叮当的少女在花雨中起舞。这片曾被遗忘的苗寨,因“梨园诗画”文旅项目重焕生机:星空帐篷营地旁,游客用苗银锻造的花簪定格春光;古法榨油坊里,孩童在木甑蒸腾的香气中触摸农耕记忆。梨花节期间,苗绣工坊接到巴黎时装周的订单,将“云上花影”系列手包送上国际秀场。
邵阳县河伯乡的农具艺术展,则是农耕文明的创造性觉醒。农民画家陈建国的“废弃农具艺术展”正颠覆人们对乡村美学的想象。生锈的犁铧焊成抽象雕塑,裂痕斑驳的石磨绘上写意花鸟,这些散落花田的装置艺术,实则是乡土文明与当代艺术的平等对话。当美院师生在此驻留创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再生,更是农耕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重估——那些曾被遗弃的农具,终在文化自觉中重获尊严。
科技赋能 智慧生香
数字时代的农业革命,正在重新定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命题。当光谱仪扫描花瓣的夜光反应,当5G物联网连接土地呼吸,科技与农耕的碰撞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方程式。
绥宁县黄桑保护区的油菜花田里,生态账本正被科技重新书写。护林员龙开顺的手机实时接收5G物联网传回的土壤数据,AI系统精准测算开花峰值;无人机在花海上空编织施肥网格,减少30%的农药用量。更令人欣喜的是,耐寒油菜品种的推广让中华秋沙鸭连续三年在此越冬,生态摄影爱好者为此专程守候,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5%。这种“算法种植”模式证明: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在邵东灵官殿镇,“数字花海”重新书写着产销逻辑。网红“湘妹心宝”的直播间架设在自动巡田机器人上,镜头随着金色波浪起伏,实时展示菜籽油的压榨过程。观众点击屏幕上的花朵,即可跳转购买链接——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沉浸式消费,让花季农产品销售额激增。数据飙升的曲线背后,是数字技术对传统产销链的颠覆性重构。
生态密码 永续生春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则,在邵阳大地上演着鲜活的当代版本。
在洞口县高沙镇,一场“猪圈变花海”的生态革命仍在继续。曾经的养殖废水沟化身观景栈道,沼气站为农家乐提供清洁能源,沼液成为有机肥滋养花田。村民刘桂枝的肺病发病率从往年的冬季高峰转为清零,她笑着说:“现在呼吸的都是花香,哪还需要吸氧机?”这种转型的深层意义在于:生态修复不仅再造了景观,更重建了人与自然的情感契约。
新宁县的数据更具说服力:202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近10万亩,产值达1.2亿元。这种“含绿量”与“含金量”的正向循环,在崀山脚下得到完美诠释——丹霞地貌的赤红、油菜花的金黄与生态农业的翠绿,共同调出一幅可持续发展的三原色画卷。
暮色渐沉,资江两岸的花海褪去了白昼的喧嚣,却在暮霭中显露出另一种蓬勃:邵阳县码头村的榨油坊里,木甑蒸腾的雾气与智能温控屏的蓝光交织;北塔区李子塘村的桃林深处,研学团队正用光谱仪记录花瓣的夜光反应;邵东周官桥的樱花大道上,物流车的尾灯划出弧线,将最后一箱“樱语”米酒送往长三角的餐桌。
这些画面,恰是邵阳“花经济”最生动的隐喻——当传统农耕的炊烟与数字时代的星光对话,当生态农业的根系与文化创意的枝叶共生,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季节性的绽放,而成为一场永不停歇的文明生长。
当城步苗岭的梨花结成青果,而兰蓉乡的苗绣工坊里,绣娘正将最后一缕金线收针。针尖掠过绣绷上栩栩如生的油菜花图案时,窗外传来智能灌溉系统的启动声,为下一季花期积蓄力量。夜色中的邵阳,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春天,从不在时光中凋零,它只会在人与自然的共谋中,向着更丰饶的四季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