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宝
“每天识字10分钟,拼音20分钟,英语10分钟……”
“用经验告诉你,大班幼儿园的最后6个月到底有多宝贵!”
“识字量600+,认识1-100和26个英语字母,幼小衔接学习计划可打印。”
最近,杭州妈妈闫女士有点焦虑,打开社交平台,幼升小的相关信息一条条冒出来。儿子阳阳马上就要幼儿园毕业,最近班上的家长们都在商量毕业事宜,孩子们欢乐地想在毕业前开睡衣派对、吃火锅,而家长一边欣慰,一边也有了点紧迫感:娃要上小学了!
社交平台上有很多幼小衔接计划表 图源网络
从“快乐就好”的幼儿园阶段到一天六七节课的小学阶段,要不要提前学?提前学什么?采访中,不少家长已经带娃“卷”了起来。
孩子还没上小学
已经在做五年级的数学卷
阳阳上大班之前,闫女士一直都是“放养娃”的状态,总觉得孩子还小,学习还早。到了大班,焦虑感慢慢上升。
“之前很焦虑,比如要不要上幼小衔接?要不要提前学小学内容?各种打听过来人的经验,但每个人说的又不太一样,导致我非常纠结。” 闫女士说,阳阳是个内向敏感的孩子,对新环境新事物有一点挫折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作为妈妈,她想让儿子提前感受即将要面对的变化。
另一边,宝妈之间的对比也容易引起焦虑情绪,“看着有些小朋友学这个学那个,莫名有种紧迫感。特别是同样的东西,别人明显比自己好时,心态就崩了,恨铁不成钢。”
闫女士说,朋友家孩子周一到周五每天幼儿园放学都会有兴趣班,周六周日也是全天候有课,“还有一个朋友,孩子还没上小学已经在练五年级的数学卷子了。我们家阳阳即将就读的小学有点严格,所以朋友一直和我说,要提前学,不然会跟不上,孩子自信心被打击后,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的。”
于是,本来“佛系”的闫女士现在也开始让孩子提前做点功课,下载了识字APP,每天认一个字,数学方面买了一些绘本,“不至于那么卷,至少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自觉自愿。”
最近开始认字的阳阳 受访者供图
等到暑假,她打算像很多幼升小家长一样给阳阳报个“幼小衔接班”,“在7月或者8月上课,完全按照学校一年级的时间安排学习。从早上8:00开始,到下午4:40。连续上21天或者30天。”
大班的“下午请假条”是暗号
有家长认为提前学是“定心丸”
鹿姐姐从几位幼儿园老师处了解到,真正“卷”的家长,更早就开始了。
有小班家长晚上9点下班后,还要盯着儿子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不完成就不能休息,两个小时学完,躺在床上已经11点了。
还有教大班的老师发现,“下午2点的请假条”成了班上家长的暗号——表面是带孩子看牙医或家中有事,实则是集体奔赴各种兴趣班。识字课刚下课就赶去学拼音,书法练习本下压着思维拓展题,孩子们的书包里塞了各种拼音识字本。
“有一次我偶然听到两个孩子的对话:我昨天又梦到奥特曼了,但妈妈一直让我写拼音,妈妈说现在不学这些,上小学会被老师骂。”老师告诉鹿姐姐,家长们一致认为学得早就是定心丸。
和前文闫女士的感受一样,一人卷,往往带动周边好几个家长一起跟。
很多家长会“跟风”提前学。 图源网络
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哭笑不得地说:“我们中班,班里有小朋友家长给孩子做奥数题了。”
网友评论道:“如果小升初有想法,这个节奏是对的”,“一年级的浅奥其实不难,我家孩子中班下学期开始接触,他还挺喜欢”。
最后这位家长朋友也说:“好的,我试试。”
当然,也有面对新鲜知识学得很愉快的孩子。舟舟今年上中班,他已经开始接触一些化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了,老师介绍,舟舟爸在高校做科研,妈妈在外企工作掌握多门外语,所以舟舟从小就坚持双语阅读,“有时候他来找我聊天,会提到一些化学反应和数学题,我听得云里雾里,但舟舟讲得头头是道,乐在其中。”
上中班的舟舟,有时候会写点“高深”的字母和数学公式,他学新鲜知识很积极。 受访者供图
幼小衔接
这些方面才是核心竞争力
“幼升小是孩子首次面临正式学习阶段的过渡,家长的紧迫感源于对适应能力、学业竞争的担忧,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但需警惕将过度焦虑传递给孩子。”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来自学正小学的徐丽琴老师告诉鹿姐姐,幼小衔接提前学习到底有没有用,要分情况看待。
一类是机械地超前学了知识,这些孩子两三年后优势就消失了;
一类是建构型地超前学习,在生活场景(如玩乐高)中习得知识的,他们会继续保持弹性学习的能力。
徐老师从教28年,教过10届一年级新生,她坦言,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进行超前学习,但是家长对孩子的生活技能、倾听习惯、专注力、阅读兴趣等培养得不错,“这样的孩子短期内看起来似乎不占优势,但他们对学习保有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让他们的学习更轻松、更愉悦。”
徐老师建议家长们不要急着补文化课,幼升小的核心是适应,重点培养孩子的作息规律,社交能力等基础素养;其次要注意甄别信息,参考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权威文件,避免被误导。
教育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对学习能力的要求 图源教育部网站
家长想要提前让孩子适应,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生活的技能。比如独立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书桌的能力;听清指令(如上下课的铃声、排队站位等)遵守课堂规则,静坐倾听他人说话的能力;20—30分钟内能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能力等。
二、社交的情感。比如模拟游戏中磕碰了、想玩别人的玩具等情境,引导孩子想办法沟通解决问题;通过一些绘本学习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等。
三、运动保护能力。如跳绳、单脚跳、抛球接球、和着节奏慢跑等,和正在运动的同学保持安全距离,摔倒时手先撑地等。
四、生活中学习。比如外出游玩时,在广告牌、车站点识字;超市购物时,可以进行认识标签、算价格等数学学习。
潮新闻记者 邱伊娜
编辑:戴欣怡
监制:沈蒙和